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
大赛主题:第十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参赛截止时间:2014年12月底前大赛详情:为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促进高校大学生学术活动开展,加强高校间大学生文化交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根据《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章程》(2013年修订)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本届大赛主题本次大赛以“和谐交通”为主题,鼓励高校组织校级竞赛或选拔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竞赛,从多元化角度展示学生对于现代交通问题的关注,并力争提出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解决方案。二、组织机构支持单位: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交通运输部人事教育司主办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单位: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承办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三、参赛单位本届大赛邀请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办有交通运输工程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的高校参加。其专业包括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道路、桥梁、隧道)或交通土建(道路与桥梁)、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物流工程、管理工程(交通运输相关)等。四、举办时间本届大赛2014年11月初开始,2015年5月下旬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决赛答辩和颁奖典礼以及参赛高校交流活动。五、费用说明本届大赛决赛阶段的活动经费(包括场地费、会务费、评审费和奖状奖杯制作费等)由承办高校负责提供。参加决赛的学生和带队教师的交通及住宿费自理,承办单位提供大会工作餐。大赛只设奖项,不设奖金。六、参赛说明1.参赛对象参加本届大赛的对象为参赛高校交通运输工程类相关学科本科专业学生(在读本科生组成)。2.作品范围参赛作品必须是2014第九届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之后立项,2015年5月之前完成的成果。参赛作品形式包括设计图纸、研究报告、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等,所有作品应为原创,填写申报书并且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供赛后出版论文集使用。专业范围包括交通工程、交通运输、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道路、桥梁、隧道)或交通土建(道路与桥梁)、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物流工程、管理工程(交通运输相关)等。3.作品分组根据作品研究领域分设4个竞赛小组,分别为:A、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B、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C、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及其它;D、大赛指定主题:城市CBD地区交通组织设计优化,即以某CBD地区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交通组织设计优化方案。4.参赛方式1)学生以课题小组形式向所在学校报名参赛,每小组成员限定2-5人,为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大赛不接受个人报名。2)每件作品指导老师不超过2人,如作品获奖,将在获奖证书上刊印指导老师姓名。3)各参赛高校自行组织本校竞赛,组织专家对本校学生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和排序,于规定时间内推荐本校最多4件作品(其中1-3竞赛小组作品不超过3件,第4竞赛小组作品不超过2件)给承办学校,承办学校名额可适当放宽,最多不超过5件作品(其中1-3竞赛小组作品不超过4件,第4竞赛小组作品不超过2件)。4)承办学校对提交作品组织初赛和决赛。初赛选出一定数量(根据各高校提交作品情况确定,不超过80件)作品入围决赛。进入决赛的参赛小组需要向大赛秘书处提交作品论文,以便赛后制作论文集。4.大赛时间安排序号时间事项负责单位备注12014年11月下旬发送大赛邀请函承办学校22014年12月上旬分阶段发布参赛学校信息承办学校32014年12月底前大赛邀请函回执参赛学校42015年3月上旬报送参赛作品进展资料参赛学校52015年3月中旬分阶段发布参赛学校参赛作品进展情况承办学校62015年4月上旬报送参赛作品电子说明文档参赛学校72015年4月底开始对参赛作品进行初审承办学校82014年5月上旬公布入选决赛作品名单承办学校92015年5月中上旬收集作品论文,制作论文集承办学校102015年5月23日-24日决赛答辩、颁奖、闭幕式承办学校5.大赛各阶段评审办法1)预赛阶段由各学校自行组织,同一高校推荐最多4件优秀作品(其中1-3竞赛小组作品不超过3件,第4竞赛小组作品不超过2件)报送承办学校,承办学校最多不超过5件优秀作品(其中1-3竞赛小组作品不超过3件,第4竞赛小组作品不超过2件),每个竞赛小组的推荐作品不得超过2件。2)大赛初赛阶段由承办学校组织专家,综合考虑作品对大会主题的响应程度和作品自身质量,对报送的参赛作品根据竞赛小组进行远程评审,选出一定数量(根据各高校提交作品情况确定,不超过80件)入围决赛,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在入围决赛的作品中产生,未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其余作品授予优秀作品奖。3)大赛决赛阶段采用公开答辩形式,拟按竞赛小组分组答辩,各小组分别按比例产生一、二、三等奖,特等奖由各组一等奖作品进行二次答辩评比产生,可空缺。分组答辩时,各答辩小组的答辩评委原则上由5-7位专家组成,所有专家应对本校参赛作品实行回避制,并且不得有来自同一高校的2位或2位以上专家在同一答辩小组担任评委。答辩评委会由大赛组委会成员或由他们推荐的专家为主组成,同时聘请部分承办高校专家担任评委,成员不少于15人。4)决赛阶段的答辩形式:各参赛小组事先制作好幻灯片并准备好参赛作品参加答辩,总耗时20分钟,具体答辩要求如下:①参赛小组代表准备作品(2分钟)。②参赛小组代表向评委介绍自己的作品,要求突出作品重点内容和创新之处(12分钟)。③回答专家和评委的提问(6分钟)。6.参赛学校向承办学校报送的资料如下表。序号文件报送时间说明备注1邀请函回执2014年12月31日之前邮寄、传真或电邮2参赛作品进展情况2015年3月1日—15日作品简报电邮3参赛作品推荐表2015年4月1日—15日需要对作品进行分类、排序邮寄或传真4参赛作品申报书2015年4月1日—15日邮寄5参赛作品说明文档(包括论文)2015年4月1日—15日需要打印版和电子版邮寄和电邮6原创声明书及作品使用授权书2015年4月1日—15日邮寄7参赛作品论文2015年5月1日—10日电子版,出版论文集邮寄或电邮七、其他说明大赛组委会单位有权保留参赛作品说明文档及论文,允许被查阅和借阅;大赛组委会单位可以公布参赛作品说明文档及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这些内容。八、奖项设置决赛作品为进入远程评审作品的70%选取(作品总数不超过80件)。特等奖:1名(可空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按决赛作品的8-10%、30-35%、40-45%设奖,获得一、二、三等奖的作品总数不超过60件,其余进入决赛的作品将获优秀奖。九、联系方式大赛官方网站:NACTranS.com.cn媒体支持:bisai.172xiaoyuan.com执委会秘书处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邮编:510640联系人:马莹莹郑亚晶王燕林电话:13076856230020-87112741传真:020-87114460电子邮箱:nactrans_scut@163.com以上未尽事宜,解释权及修改权归大赛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