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审系统    专家评审系统    评审    专家评审    评审活动    网络评审    评审系统    大赛    大赛系统        更多 >

大赛评审最新动态

大赛评审我们诚心邀您分享我们的成长历程

全国大中学生第11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全国大中学生第11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截稿日期:2022年10月10日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每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内容之一,以“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创造美好生活”为主旨,自201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0届,成为全球唯一以海洋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公益大赛。2022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期间,第11届大赛正式启动。本届大赛以“数字海洋”为主题,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旨在通过大赛系列活动,为全国大中学生、社会各界搭建一个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做出贡献。一、大赛主题——数字海洋本届大赛以“数字海洋”为主题,参赛者可选取某一理念、视角、要素或现象进行创意设计。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技术的创新不断催生社会各领域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数字海洋”是通过海量的数字信息与模型,将海洋装进“芯片”,将海洋要素数据转变成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的最有效工具。以数字技术带动海洋经济布局优化、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和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成为了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的基础能力。“数字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是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谁要想了解海洋,就必须拥有和掌握以海洋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海洋应用创新体系;谁真正拥有了数字海洋,谁也就能与未来海洋共存并和谐发展。二、作品类别平面设计、环境艺术、产品设计、数字媒体三、作品命题1、平面设计类1)主题海报(命题下载)2)公益海报(命题下载)3)商业海报(命题下载)4)品牌设计(命题下载)5)产品包装(海洋产品包装均可参赛)2、产品设计类(命题下载)1)海洋工程装备2)海洋时尚服装3)海洋文创4)海洋IP创意5)海洋休闲3、环境艺术类(命题下载)1)海洋景观设计2)海洋集装箱空间3)中国海洋大学命题4)海洋展览(博物)馆4、数字媒体类(命题下载)1)数字插画2)动画设计3)微视频/短片4)虚拟IP设计5)交互设计作品四、参赛对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含港澳台),在校中职(学)学生(含港澳台)均可参赛。允许跨校组队参赛,每组人员2-3人。特别说明:因疫情影响,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允许2022届毕业生(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参加本年度大赛。五、参赛要求1.参赛者在提交作品前要阅读并遵守比赛规则,作品提交后视为参赛者同意并遵守比赛相关规定;2.参赛者确认拥有提交作品完整著作权及版权,确认作品没有转让或许可给任何个人或机构。参赛者要确认作品的原创性,主办方不承担因为作品侵犯他人(或单位)权利而产生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由参赛者承担;3.作品版权相关附属权利均为作者所有,组委会享有免费使用,有出版、复制、创意设计及修改权利,该项权利永久不可撤销。作品若遭受侵权,作者配合组委会进行维权追诉;4.参赛者未经组委会许可不得将作品转让或授权给任何第三方;5.参赛者保留好作品原文件,所有参赛作品不退还;6.参赛者可以提交多组作品参赛,可以有多组作品获奖;7.参赛者提供联系方式必须正确,组委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的通知未做回应者,视为自动放弃奖项;8.获奖名单在评审结束一周内在大赛网站公布并公示,发现有抄袭现象的作品,主办方有权取消获奖资格,在网站公布并通知所在学校处理;9.作品不许使用国旗、国徽、地图、人民币等图形,作品禁止带有宗教色彩。必须严格按照命题创作设计。注重排版艺术效果,说明文字简练不要出现错别字和英文;报名信息要正确无误(学校名称、教师姓名、作者电话等);10.主办方对本届大赛保留最终解释权。六、参赛流程1.登陆大赛网站(http://mcd.ouc.edu.cn)阅读征稿参赛须知,确定选题;2.根据选题完成作品创作;3.作品完成后在系统注册并填写相关信息,上传作品、生成作品编号并下载信息表(一名参赛学生提交多件作品的,按照“一件一码”的原则,每件作品都需要上传、生成编号、下载信息表)。重要提示:所有参赛作品均在网上提交并生成唯一编号,作品不需要打印和邮寄。七、作品报送1.大学组作品提交:1)平面设计、环境景观、产品设计等先在网站注册作者信息(选择组别,类别要正确),按照要求上传作品,JPG格式,RGB模式,分辨率300dpi,每幅作品在2M左右、A4画面,系列作品不得超过4幅,请用PC机器,360浏览器上传。手绘作品拍照扫描转成JPG格式。2)数字媒体中数字插画类,制作软件不限,以原创性为标准,突出与赛事主题相符的创意特色,接受系列作品,最多提交3张图片,每张图片不超过3M,画面中不要出现学校及作者信息。画面大小不小于A4幅面(210mmx297mm)、300dpi,格式为:JPG,RGB/CMYK模式,请用PC机器,360浏览器上传。3)数字媒体中微视频/短片类,拍摄工具及制作软件不限,时间60秒至180秒以内。画面宽度不小于600—1200像素,片子不要出现倒计时和学校及作者信息。成片flv或wmv格式,图像大小1181×591,作品文件不要超过100M。作品截图9幅,JPG格式,尺寸5×10cm,RGB模式,每幅不超过1M,分辨率300dpi,在系统上传提交作品,将文件命名用作品编号(如DX-S-00328)发送邮箱:3227496052@qq.com。2.中职(学)组作品提交:1)平面作品在网上注册、提交,作品jpg格式,分辨率300dpi,RGB模式,每幅不要超过2M,系列不得超过4幅,请用PC机器,360浏览器上传。手绘作品扫描后图片转成JPG格式。中学组作品不需要打印和邮寄。2)数字媒体(含微电影)网上提交要求同大学组相同。把作品文件用生成编号命名(如ZX-S-00328),发送邮箱:525510632@qq.com。八、征稿时间2022年6月20日至10月10日。网站上传系统将于2022年6月20日开通,10月10日12时网站关闭作品上传系统。九、参赛费用本届大赛是公益赛事,参赛作品一律免收参赛费。十、奖项设置(总奖金额:40万元)1、大学组奖项设置:1)大奖1件,奖金20000元,颁发获奖证书及作品集一部;教师奖1项,奖金8000元,颁发获奖证书及作品集一部。2)金奖10件、奖金各8000元;银奖30件、奖金各5000元;铜奖50件、奖金各2000元,并颁发获奖证书及作品集一部。3)优秀奖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及获奖作品集一部。4)佳作奖(入围奖)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5)指导奖(等级奖指导教师),颁发获奖证书及作品集一部;组织奖(学校统一邮寄参赛作品100件以上),颁发获奖证书及作品集。2、中职(学)组奖项设置:1)金奖1件、奖金8000元;银奖3件、奖金各5000元;铜奖15件、奖金各2000元,颁发获奖证书及获品集一部。2)优秀奖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及作品集一部。3)佳作奖颁发电子版获奖证书。注:以上所列奖项数量均为相应奖项最高数目计划,实际获奖数量由大赛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确定。十一、作品评审在作品征集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将及时组织专家评审进行初评及终评工作,并在大赛网站公布最终获奖名单,同时在网站公示获奖作品。联系方式: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邮编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发展中心,电话:0532—66781828。QQ教师群:654343732,请将昵称改为:“学校+姓名+教师”。QQ学生群:471844966,请将昵称改为:“学校+姓名+学生”。唯一大赛官网:http://mcd.ouc.edu.cn附件:全国大中学生第11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征集通知的红头文件发布函.pdf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2-06-21

2022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

2022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报名截止时间:2022年7月31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加快工业APP和信息消费生态培育,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消费领域的创新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主办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大赛名称2022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NationalIndustrialInternetAPPandInformationConsumptionRace)二、组织单位(一)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二)承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株洲市人民政府。三、组织结构(一)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组织实施,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组成。(二)大赛秘书处:负责统筹推进大赛各项执行工作,设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承担赛事组织协调、宣传推广和技术保障等工作。(三)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由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行业机构相关专家组成。四、赛事规则(一)参赛对象大赛面向全国从事工业APP和信息消费产品、服务研发的企事业单位和开发者群体。(二)赛项设置大赛设六个赛项,同一参赛单位可申报不同赛项,每个赛项限报一个参赛项目。赛项一:工业APP新意赛聚焦工业各领域企业在重点项目推进、重大工程实施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征集题材新颖、行业属性突出、创新性强的工业APP解决方案。赛项二:工业APP数字制造与管理专项赛聚焦工业制造关键环节,征集能够推动“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且安全可靠性强、支撑价值高、适用范围广的工业APP解决方案。赛项三:工业APP数字节能与环保专项赛聚焦工业领域碳减排需求,征集有助于推动关键业务环节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工业APP解决方案。赛项四:信息消费创新赛聚焦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更多消费领域(包含但不限于智慧零售、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深度融合,征集能够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的信息消费产品和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信息消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稳供应、促销费的作用。赛项五:信息消费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农业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应用,征集能够优化农村消费和产业结构、让广大乡村人民共享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红利的信息消费产品和解决方案。赛项六:信息消费助力智慧养老专项赛聚焦养老服务,征集数字化智慧养老新产品、新模式,要求参赛项目能够融合线上线下场景,提升老年人消费体验及生活质量。(三)参赛要求1.参赛对象为企事业单位或开发者团队(含个人,不作赛队人数要求);2.参赛报名须保证所提供的企业及个人信息真实、准确、有效;3.参赛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产业政策,不得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问题;4.参赛项目的创意、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归参赛团队所有;5.参赛项目提交材料应可用于公开评审、对外展示、宣传使用。(四)赛程安排赛程由报名及方案提交、初赛评审、决赛评审三个阶段构成。各赛项具体进度将在大赛网站(www.cndids.com)公布。(五)报名方式1.参赛对象于2022年7月31日前通过大赛网站(www.cndids.com)注册报名、填写报名表、提交参赛项目有关材料;2.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组织推荐优秀参赛项目(填写附件),于7月31日前报送大赛组委会。(六)评分规则大赛评审委员会将根据参赛项目的技术水平、应用效果、推广价值等方面组织初赛、决赛评审,确定获胜项目。五、奖项及激励(一)大赛奖项大赛分别评选出工业APP优秀解决方案奖(新意赛)、工业APP数字制造与管理专项成果转化奖、工业APP数字节能与环保专项成果转化奖、信息消费创新奖、信息消费助力乡村振兴专项奖、信息消费助力智慧养老专项奖。(二)获胜项目激励大赛承办方提供的奖金;推荐入选工业APP优秀解决方案、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优先入选大赛《全国工业APP优秀项目集》、《全国信息消费优秀项目集》;优先对接市场资源、传播资源。具体激励措施将在大赛网站公布。六、工作要求(一)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本地区骨干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大赛。(二)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大赛相关活动,具体事宜请与大赛组委会联系。(三)大赛不向参赛者收取任何费用。参赛者交通、食宿费用自理。(四)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宋波010-88559665;朱可心010-88559655/13910175485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周平0731-88955538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张毅夫010-68208201大赛官网:www.cndids.com附件:2022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推荐表.doc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22年全国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大赛的通知工信厅信发函[20.pdf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2022年6月10日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2-06-20

2022年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022年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截止时间:2022年7月31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进军,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多措并举、主动作为,给广大青年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中国信息协会决定于2022年4月至12月举办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以下简称“iCAN大赛”)是一个无固定限制、鼓励原始创新的赛事。自发起至今,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爱。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大赛宗旨iCAN秉承“自信、坚持、梦想”的精神,发现和培养高校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创新创业优秀青年人才,激发勇于创新的活力。倡导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大赛内容(一)创新赛道。以团队自主完成的创新项目为主,鼓励学生激发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展示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创业赛道。要求团队使用自主完成的创新项目注册公司,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充分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三)挑战赛道。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设计相关实战创新赛题,团队根据要求制作完成项目,激发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实战技能,带动就业创业。实战创新项目命题方案另行发布。三、组织单位(一)主办单位:中国信息协会(二)承办单位: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艾肯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江苏科信智能教育研究院(三)学术指导单位: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组织架构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由主办、承办等单位的领导同志组成。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负责大赛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大赛设立评审委员会,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由行业专家、知名学者、投资人和企业家等组成。大赛设立监督委员会,对大赛组织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分赛区组委会由本赛区承办单位联合赛区内其他院校成立,开展本赛区初赛和复赛的组织实施、项目评审工作。五、参赛项目要求(一)参赛项目需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在智慧家庭、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穿戴、智能制造、智慧文娱等各领域的创新融合。(二)参赛项目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必须为参赛团队原创项目,使用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为参赛团队所有或经技术持有者书面授权,具有创新性和商业价值,且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凡参赛团队必须接受大赛有关免责条款。(三)参赛项目均需在大赛官网(g-ican.com)提交报名材料(含选手身份信息、项目计划书等相关资料)。六、比赛赛制大赛采用校级初赛、分赛区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不含创业赛道和挑战赛道)。校级初赛由各高校负责组织;分赛区复赛由各分赛区承办单位负责组织,具备条件的承办单位每年须向组委会提出申请;全国总决赛由各分赛区承办单位按照大赛组委会确定的配额择优遴选、推荐项目。由全国总决赛评选出最优的团队,将推荐参加相应国际比赛。大赛共产生50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其中创新赛道入围450个项目,创业赛道入围50个项目,挑战赛道入围项目数量另行发布。七、赛道要求1、创新赛道(一)参赛项目类型1.智慧家庭:让家庭生活变得智能和便捷的设备和服务;2.智慧农业:用于农牧渔等领域的传感检测和智慧服务;3.智慧社区:用于社区、校园等环境的设施和服务;4.智慧医疗:用于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设施和服务;5.智能交通:用于交通的智能车、飞行器、道路桥梁等;6.智能教育: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各种设备和服务;7.智能穿戴:用于人或者动物的各类可穿戴设备和服务;8.智能制造:智能硬件、先进制造、材料和节能环保等;9.智慧文娱:智能文创产品、智慧娱乐、影视动漫等;10.智能语言:智能语言听说、智能作文、智能阅读等。(二)参赛对象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校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每支队伍2-5名队员,可以跨赛区和学校组队,赛区以队长所在院校的地区为准,每人仅限报名一支团队,每个团队指导老师数量不超过2人。参赛选手制作可以演示和操作的产品原型为有效参赛作品,参赛作品务必是学生原创,谢绝任何形式的导师课题参赛。参赛队伍制作出能实现基本功能的实物作品,并撰写详细的项目说明书。(三)评审规则比赛以应用创新为主要考察目标和评审原则,按照100分进行评审,具体分值分配如下。1.创新性30分:强调原始创意的价值,在思维模式、技术研发、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2.商业性25分:强调商业模式设计的可行性及产品的实用性,并具备社会和市场价值。3.技术方案25分:强调项目产品的技术洞见及产品的完成程度。4.产品介绍20分:强调对产品和项目的表达能力,并对团队成员的整体协作进行考核。2、创业赛道(一)参赛项目类型1.智慧家庭:让家庭生活变得智能和便捷的设备和服务;2.智慧农业:用于农牧渔等领域的传感检测和智慧服务;3.智慧社区:用于社区、校园等环境的设施和服务;4.智慧医疗:用于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设施和服务;5.智能交通:用于交通的智能车、飞行器、道路桥梁等;6.智能教育: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各种设备和服务;7.智能穿戴:用于人或者动物的各类可穿戴设备和服务;8.智能制造:智能硬件、先进制造、材料和节能环保等;9.智慧文娱:智能文创产品、智慧娱乐、影视动漫等;10.智能语言:智能语言听说、智能作文、智能阅读等。(二)参赛对象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校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毕业三年内的学生,要求团队使用自主完成的创新项目注册公司,队长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每支队伍2-5名队员,可以跨赛区和学校组队,赛区以队长所在院校的地区为准,每人仅限报名一支团队,每个团队指导老师数量不超过2人。参赛公司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服务为有效参赛作品,参赛产品或服务需为可以使用的实际产品,需具备团队原创性,并撰写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三)评审规则比赛以产品商业化为主要考察目标和评审原则,按照100分进行评审,具体分值分配如下。1.创新性20分:强调原始创意的价值,在思维模式、技术研发、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2.商业性35分:强调商业模式设计的可行性及产品的实用性,项目未来的成长性及所具备社会和市场价值。4.技术方案25分:强调项目产品的技术洞见及产品的完成程度,考察技术水平的核心竞争力。3.团队情况20分:强调团队成员的教育、工作背景,对管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3、挑战赛道(一)命题征集本赛道面向各行业企业征集命题,各企业需根据真实发展需求设计相关实战创新项目。项目命题方向需围绕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二)参赛对象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校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每支参赛团队不超过5名队员,可以跨赛区和学校组队,赛区以队长所在院校的地区为准。(三)其他说明1.挑战赛道命题方案将由大赛组委会审核后另行发布。2.合作企业需遵守大赛的规章制度,按照大赛的流程和要求参与大赛的相关活动。八、赛程安排(一)参赛报名、作品制作(5—7月份)所有参赛团队统一通过大赛官网(www.g-ican.com)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2年5月10日至7月31日。(二)训练营(7—8月份)针对创新方法、项目管理、技术能力、路演表达、评审要点等进行培训。(三)校内初赛(8月份)各参赛高校可根据报名数量自行决定校内赛的举办,组委会进行指导工作,选拔优秀项目晋级分赛区比赛,其中,单个高校晋级分赛区的团队数量不得高于50支。(四)分赛区选拔赛(9月份)各分赛区承办单位积极组织分赛区比赛,视疫情情况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比赛评审工作,择优推荐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五)全国总决赛(11月份)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总决赛的项目进行初选评审,择优选拔项目进行现场比赛。在总决赛比赛期间同时举办开闭幕式、创新作品展、人才招聘会、投融资对接、颁奖典礼等交流展示活动。九、奖项设置网络报名截止后,组委会根据各分赛区的实际报名情况,设定各分赛区晋级总决赛的配额。总决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单位奖等奖项,并授予相应证书。十、联系方式大赛组委会联系人:崔佳鑫联系电话:010-57288205电子邮箱:contest@ican-x.com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邮编:100871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联系人:董文萍联系电话:15011245091(微信同号);010-56018141电子邮箱:zgxxxhjyfh@163.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410;邮编:100053大赛官网:http://contest.g-ican.com/competition/2022Detail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2-06-01

2022年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文内领取4.5G创业计划模板)

2022年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截止时间:2022年7月31日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高校学科竞赛”回复“ican”即可领取4.5G创业计划模板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进军,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多措并举、主动作为,给广大青年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中国信息协会决定于2022年4月至12月举办第十六届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中国MEMS传感器应用大赛,以下简称“iCAN大赛”)是一个无固定限制、鼓励原始创新的赛事。自发起至今,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爱。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大赛宗旨iCAN秉承“自信、坚持、梦想”的精神,发现和培养高校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创新创业优秀青年人才,激发勇于创新的活力。倡导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大赛内容(一)创新赛道。以团队自主完成的创新项目为主,鼓励学生激发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展示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创业赛道。要求团队使用自主完成的创新项目注册公司,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提升自身创业能力,充分展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三)挑战赛道。根据企业发展需求设计相关实战创新赛题,团队根据要求制作完成项目,激发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实战技能,带动就业创业。实战创新项目命题方案另行发布。三、组织单位(一)主办单位:中国信息协会(二)承办单位: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艾肯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江苏科信智能教育研究院(三)学术指导单位: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组织架构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由主办、承办等单位的领导同志组成。有关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负责大赛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大赛设立评审委员会,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由行业专家、知名学者、投资人和企业家等组成。大赛设立监督委员会,对大赛组织评审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予以处理。分赛区组委会由本赛区承办单位联合赛区内其他院校成立,开展本赛区初赛和复赛的组织实施、项目评审工作。五、参赛项目要求(一)参赛项目需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在智慧家庭、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能教育、智能穿戴、智能制造、智慧文娱等各领域的创新融合。(二)参赛项目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必须为参赛团队原创项目,使用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为参赛团队所有或经技术持有者书面授权,具有创新性和商业价值,且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知识产权,凡参赛团队必须接受大赛有关免责条款。(三)参赛项目均需在大赛官网(g-ican.com)提交报名材料(含选手身份信息、项目计划书等相关资料)。六、比赛赛制大赛采用校级初赛、分赛区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不含创业赛道和挑战赛道)。校级初赛由各高校负责组织;分赛区复赛由各分赛区承办单位负责组织,具备条件的承办单位每年须向组委会提出申请;全国总决赛由各分赛区承办单位按照大赛组委会确定的配额择优遴选、推荐项目。由全国总决赛评选出最优的团队,将推荐参加相应国际比赛。大赛共产生50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其中创新赛道入围450个项目,创业赛道入围50个项目,挑战赛道入围项目数量另行发布。七、赛道要求1、创新赛道(一)参赛项目类型1.智慧家庭:让家庭生活变得智能和便捷的设备和服务;2.智慧农业:用于农牧渔等领域的传感检测和智慧服务;3.智慧社区:用于社区、校园等环境的设施和服务;4.智慧医疗:用于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设施和服务;5.智能交通:用于交通的智能车、飞行器、道路桥梁等;6.智能教育: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各种设备和服务;7.智能穿戴:用于人或者动物的各类可穿戴设备和服务;8.智能制造:智能硬件、先进制造、材料和节能环保等;9.智慧文娱:智能文创产品、智慧娱乐、影视动漫等;10.智能语言:智能语言听说、智能作文、智能阅读等。(二)参赛对象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校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每支队伍2-5名队员,可以跨赛区和学校组队,赛区以队长所在院校的地区为准,每人仅限报名一支团队,每个团队指导老师数量不超过2人。参赛选手制作可以演示和操作的产品原型为有效参赛作品,参赛作品务必是学生原创,谢绝任何形式的导师课题参赛。参赛队伍制作出能实现基本功能的实物作品,并撰写详细的项目说明书。(三)评审规则比赛以应用创新为主要考察目标和评审原则,按照100分进行评审,具体分值分配如下。1.创新性30分:强调原始创意的价值,在思维模式、技术研发、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2.商业性25分:强调商业模式设计的可行性及产品的实用性,并具备社会和市场价值。3.技术方案25分:强调项目产品的技术洞见及产品的完成程度。4.产品介绍20分:强调对产品和项目的表达能力,并对团队成员的整体协作进行考核。2、创业赛道(一)参赛项目类型1.智慧家庭:让家庭生活变得智能和便捷的设备和服务;2.智慧农业:用于农牧渔等领域的传感检测和智慧服务;3.智慧社区:用于社区、校园等环境的设施和服务;4.智慧医疗:用于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设施和服务;5.智能交通:用于交通的智能车、飞行器、道路桥梁等;6.智能教育:用于提升教育教学的各种设备和服务;7.智能穿戴:用于人或者动物的各类可穿戴设备和服务;8.智能制造:智能硬件、先进制造、材料和节能环保等;9.智慧文娱:智能文创产品、智慧娱乐、影视动漫等;10.智能语言:智能语言听说、智能作文、智能阅读等。(二)参赛对象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校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毕业三年内的学生,要求团队使用自主完成的创新项目注册公司,队长须为企业法定代表人,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每支队伍2-5名队员,可以跨赛区和学校组队,赛区以队长所在院校的地区为准,每人仅限报名一支团队,每个团队指导老师数量不超过2人。参赛公司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服务为有效参赛作品,参赛产品或服务需为可以使用的实际产品,需具备团队原创性,并撰写详细的商业计划书。(三)评审规则比赛以产品商业化为主要考察目标和评审原则,按照100分进行评审,具体分值分配如下。1.创新性20分:强调原始创意的价值,在思维模式、技术研发、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2.商业性35分:强调商业模式设计的可行性及产品的实用性,项目未来的成长性及所具备社会和市场价值。4.技术方案25分:强调项目产品的技术洞见及产品的完成程度,考察技术水平的核心竞争力。3.团队情况20分:强调团队成员的教育、工作背景,对管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3、挑战赛道(一)命题征集本赛道面向各行业企业征集命题,各企业需根据真实发展需求设计相关实战创新项目。项目命题方向需围绕物联网、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二)参赛对象全国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在校学生(含本科、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每支参赛团队不超过5名队员,可以跨赛区和学校组队,赛区以队长所在院校的地区为准。(三)其他说明1.挑战赛道命题方案将由大赛组委会审核后另行发布。2.合作企业需遵守大赛的规章制度,按照大赛的流程和要求参与大赛的相关活动。八、赛程安排(一)参赛报名、作品制作(5—7月份)所有参赛团队统一通过大赛官网(www.g-ican.com)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2年5月10日至7月31日。(二)训练营(7—8月份)针对创新方法、项目管理、技术能力、路演表达、评审要点等进行培训。(三)校内初赛(8月份)各参赛高校可根据报名数量自行决定校内赛的举办,组委会进行指导工作,选拔优秀项目晋级分赛区比赛,其中,单个高校晋级分赛区的团队数量不得高于50支。(四)分赛区选拔赛(9月份)各分赛区承办单位积极组织分赛区比赛,视疫情情况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比赛评审工作,择优推荐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五)全国总决赛(11月份)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入围总决赛的项目进行初选评审,择优选拔项目进行现场比赛。在总决赛比赛期间同时举办开闭幕式、创新作品展、人才招聘会、投融资对接、颁奖典礼等交流展示活动。九、奖项设置网络报名截止后,组委会根据各分赛区的实际报名情况,设定各分赛区晋级总决赛的配额。总决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组织单位奖等奖项,并授予相应证书。十、联系方式大赛组委会联系人:崔佳鑫联系电话:010-57288205电子邮箱:contest@ican-x.com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邮编:100871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联系人:董文萍联系电话:15011245091(微信同号);010-56018141电子邮箱:zgxxxhjyfh@163.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内大街315号信息大厦B座410;邮编:100053大赛官网:http://contest.g-ican.com/competition/2022Detail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高校学科竞赛”回复“ican”即可领取4.5G创业计划模板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2-05-30

奔跑吧!社创!第二届“兴·泉杯”社创大赛正式启动

晚上好,这里是关注社会创新与青年成长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兴·泉杯”社创大赛组委会这个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因为解决了一个巨大的矛盾才有所成就。——柳井正社会学定义,社会转型以结构转换为核心,同时带动利益、观念或要素、机制、功能等各方面的变化。中国的加速转型带来了利益分配、组织形式、就业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多元化,带来了新旧观念的碰撞和冲突,也带来了社会认知、判断标准的模糊化......你发现社会出现了这些话题——家庭暴力、女性独立、海洋污染、乡村振兴、教育双减......在这个矛盾和机遇并存的时代,青年人到底能做些什么?2021年,来自国内外高校的57支队伍、近300名关注创新领域的青年人共同参加了第一届“兴·泉杯”社创大赛,产出了57个覆盖各种领域的创新项目。这些项目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当代青年人对社会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积极思考,也凸显了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青年担当。大赛中十支队伍脱颖而出,不仅赢得的丰厚奖金,还将自己的社创项目推向了社会,让我们再一次了解一下他们的优秀项目吧。今年,大赛将继续以推动创新创业实践为导向,要求参赛者逐步学习并架构出自己的社会企业蓝图。也就是说,你们有想法,我们来协助你们实现。不求很伟大的事业,聚焦于解决切实的社会问题,我们会全力支持你的想法,项目优秀者还能获得丰厚奖金和资源支持哦!2022年第二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兴·泉杯”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邀你参加!一、大赛介绍“兴·泉杯”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是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主办,乡村笔记承办,兴证全球基金和宁泉资产联合赞助,并由真爱梦想基金会、杉树公益基金会、担当者行动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杨浦区赋启青年发展中心、Enable社会创新平台、社企星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松果仁研习社等公益组织支持,以建立社会企业为目标的创新创业大赛。大赛旨在弘扬创新文化,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发掘各类优秀的社会企业创新创业项目,整合集聚政府和社会资源,打造高校优秀创业团队与社会资本、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平台。二、支持单位协助建立社会企业、解决社会问题、为理想青年赋能三、大赛亮点1、线上创新训练营今年,大赛将以线上社会创新训练营的方式,给予所有关注社会创新的青年群体们更多专业指导。训练营将邀请公益、社会创新、商业、投融资、赛事辅导等领域大咖为学员们带来8次线上专业课程,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帮助学员逐步推进个人社创方案,同时也将建立青年社群协助学员们相互学习分享,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队参赛。在这里,你可以充分思考各种创新想法,在兼顾社会、经济和政策效益的前提下,以创办企业的方式,用商业模式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解决不同领域的某个社会问题。与同样优秀的青年人们一起行动合作,找到人生目标,寻求自我价值感。扫码加入群聊,提前锁定训练营席位~!2、后续扶持助力同时,本次大赛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将面向社会招募一批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担任社创天使团,他们也将全程参与本次大赛评审工作,并对部分优秀项目提供对外路演展示、投融资支持服务,助力你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3、社创夏令营大赛将邀请所有入围总决赛的参赛队伍前往复旦大学参加为期四天的线下社创夏令营,内容包含讲座课程、企业参访、一对一指导等,组委会将负担期间产生的必要食宿及交通费用。四、大赛详情1、参赛对象2022年3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团队形式参与(3-6名),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每个参赛个人申报项目总数不超过1个。)2、项目要求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项目在2020年3月1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即接受工商登记注册未满2年的在校大学生项目参与报名)3、报名时间2022年4月15日至6月15日中午12:004、报名方式在线报名:由团队负责人填写邮件报名:报名材料以电子版形式打包压缩成rar或zip文件,并发至邮箱2021fdscds@beyondthecity.cn。(注:参赛团队需同时通过在线和邮件的方式报名并提交报名材料。)5、格式要求压缩文件命名规则为:项目名称-申报人。(例:参赛项目名称-申报人)1.大赛报名表(附件1)2.项目计划书PPT(含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与定位、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及措施)、团队组织分工等方面)3.参赛项目原创性声明(签字扫描件,附件2)报名表材料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gxh7VfnViDFYPjKup9IqPA提取码:fx0l五、奖项设置1、入围奖30组大赛评审委员会将从所有入围半决赛的参赛队伍中评选出10支队伍进入决赛,其余30支入围半决赛的参赛队伍将获得大赛入围奖证书。2、决赛奖10组总决赛将安排在夏令营之后,以现场路演方式进行,最终评选奖项,还有丰厚奖金等你来拿!一等奖1组(奖金3万)、二等奖2组(奖金2万)、三等奖3组(奖金1万)、优胜奖4组(不设奖金),等你来拿!(所有奖励金额均为税前,发放细则另行规定)六、大赛流程“兴泉杯”社创大赛组委会2022年4月15日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搜索复制
2022-05-04

第十三届“中南大学一《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全国大学生均可参赛

第十三届“中南大学一《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投稿截止时间:2022年7月5日大赛官网:http://yysj.52jingsai.com/i/36/2大赛背景“《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肇始于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主办。短短数载,大赛参赛人数屡创新高,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翻译赛事之一。为推动翻译学科进一步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我们秉承“给力英语学习,探寻翻译之星”的理念,于2022年继续举办第十三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诚邀广大翻译爱好者积极参与,比秀佳译。第十三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得到中南大学的大力支持,并由该校冠名本届比赛。2022年的翻译大赛包含“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组别。大赛初评由合办院校及《英语世界》编辑部负责;复评和终评将延续历届传统,从全国各地邀请知名翻译专家进行评审,以确保大赛评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赛组织合办院校: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单位:中国翻译协会社会科学翻译委员会、中国外文局CATTI项目管理中心、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翻译研究学科委员会、浙江省翻译协会、河南省翻译协会、山东省翻译协会、四川省翻译协会、广东省翻译协会、湖北省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会、陕西省翻译协会、江苏省翻译协会、成都通译翻译有限公司、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全国商务外语翻译考试(BETT)办公室、《外语与翻译》编辑部、英文巴士、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等。赛程及评审1、2022年5月发布大赛启事及原文,10月公布获奖结果;2、参赛投稿截止时间:2022年7月5日24时;3、大赛各项最新进展将在大赛官网:http://yysj.52jingsai.com/i/36/2发布,请予关注。参赛要求1、参赛者国籍、年龄、学历不限;2、参赛译文须独立完成,不接受合作译稿;3、仅第一次投稿有效,不接受修改后的再投稿件;4、只接受电子版投稿,不接受纸质投稿;5、在大赛截稿日之前,请妥善保存参赛译文,勿在报刊、网络等;6、任何媒体上以任何方式公布,违者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相应后果;7、参赛译文一经发现抄袭或雷同,或院校集体辅导参赛等,即取消涉事者参赛资格;8、参赛者投稿即视为其本人同意和自愿遵守本启事的各项规定。报名及缴费1、为应对不断攀升的评审成本、提高奖励额度、遏制少数人敷衍投稿的行为,本届大赛酌情收取少量、不至给参赛者造成较大负担的参赛费,以保障大赛良性开展。恳请参赛者谅解为盼;2、单独参加“英译汉”或“汉译英”其中一项比赛缴纳参赛费50元,两项均参加缴纳参赛费100元;3、报名缴费流程:登录本届大赛官网:http://yysj.52jingsai.com/i/36/2,根据提示填写报名信息并缴纳相关报名费;4、报名后没有成功缴费的,所投稿件无法进入评审程序;5、因人力所限,缴费后无论是否提交参赛译文,费用概不退还,缴费时请注意。奖项设置1、“英译汉”、“汉译英”每组拟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2、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奖金和奖品,优秀奖颁发证书和奖品;3、所有获奖者均获赠《英语世界》数字刊一年会员权益,并有机会受邀试译,水平达标者将成为《英语世界》的译者;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翻译大赛的院校,颁发“优秀组织奖”证书;获奖院校有机会成为“《英语世界》翻译实践基地”合作单位;5、入围复审名单的参赛者,应本人要求可由本社开具“入围复审”的书面证明。投稿规范1、大赛官网缴费成功后,进入官网“个人中心”提交参赛译文;2、官网提交成功后,请务必将个人信息表及参赛译文于截稿日之前以附件形式发送至电子邮箱:yysjfyds@sina.com。(特别提示:参赛资格确认及稿件评审以网站提交译文为准,邮箱仅用于参赛者信息及投稿备份。)3、邮件主题:参赛者姓名+个人信息及参赛译文;4、个人信息表:文件名“参赛者姓名+报名手机号末4位+个人信息”,Excel格式,附件发送,项目如下:5、参赛译文:文件名“参赛者姓名+报名手机号末4位+英译汉”或“参赛者姓名+报名手机号末4位+汉译英”,word格式,附件发送;同时参加两项比赛,请发送两个word附件,请勿合并成一个文件;6、参赛译文格式:宋体(英译汉)/TimesNewRoman(汉译英),黑色,小四号,1.5倍行距,两端对齐。译文每段之前请务必添加编号【1】【2】【3】……(如原文所示);7、参赛译文中请勿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否则匿名评审过程中将被提前淘汰。评审保障制度为保证大赛评审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尽量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可靠,本届大赛在评审过程中特别设立以下制度:1、合办单位回避制度合办院校本校参赛稿的初评概由《英语世界》编辑部负责评审,而不交由合办院校本校教师评审。2、申诉复活制度初审后的拟定复审入围名单通过《英语世界》微信公众号发布后,未能进入该名单的参赛者3日内有权提出申诉。提出申诉需另交150元的二次评审费用,申诉稿将邀请三位外部专家独立负责二次评审;二次评审发现确属初评失误的,将退还二次评审费用,否则费用不予退还。大赛会根据申诉稿二次评审结果重新公布最终的复审入围名单。联系方式第十三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交流群:743283035(点击群号即可加群)大赛官网:http://yysj.52jingsai.com/i/36/2附件:附件一:个人信息表.zip附件二:英译汉原文.docx附件三:汉译英原文.docx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2-04-29

第十三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正在报名!全国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均可参赛

第十三届“中南大学一《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投稿截止时间:2022年7月5日大赛官网:http://yysj.52jingsai.com/i/36/2大赛背景“《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肇始于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主办。短短数载,大赛参赛人数屡创新高,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翻译赛事之一。为推动翻译学科进一步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我们秉承“给力英语学习,探寻翻译之星”的理念,于2022年继续举办第十三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诚邀广大翻译爱好者积极参与,比秀佳译。第十三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得到中南大学的大力支持,并由该校冠名本届比赛。2022年的翻译大赛包含“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组别。大赛初评由合办院校及《英语世界》编辑部负责;复评和终评将延续历届传统,从全国各地邀请知名翻译专家进行评审,以确保大赛评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赛组织合办院校: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协办单位:中国翻译协会社会科学翻译委员会、中国外文局CATTI项目管理中心、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翻译研究学科委员会、浙江省翻译协会、河南省翻译协会、山东省翻译协会、四川省翻译协会、广东省翻译协会、湖北省翻译理论与教学研究会、陕西省翻译协会、江苏省翻译协会、成都通译翻译有限公司、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全国商务外语翻译考试(BETT)办公室、《外语与翻译》编辑部、英文巴士、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等。赛程及评审1、2022年5月发布大赛启事及原文,10月公布获奖结果;2、参赛投稿截止时间:2022年7月5日24时;3、大赛各项最新进展将在大赛官网:http://yysj.52jingsai.com/i/36/2发布,请予关注。参赛要求1、参赛者国籍、年龄、学历不限;2、参赛译文须独立完成,不接受合作译稿;3、仅第一次投稿有效,不接受修改后的再投稿件;4、只接受电子版投稿,不接受纸质投稿;5、在大赛截稿日之前,请妥善保存参赛译文,勿在报刊、网络等;6、任何媒体上以任何方式公布,违者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相应后果;7、参赛译文一经发现抄袭或雷同,或院校集体辅导参赛等,即取消涉事者参赛资格;8、参赛者投稿即视为其本人同意和自愿遵守本启事的各项规定。报名及缴费1、为应对不断攀升的评审成本、提高奖励额度、遏制少数人敷衍投稿的行为,本届大赛酌情收取少量、不至给参赛者造成较大负担的参赛费,以保障大赛良性开展。恳请参赛者谅解为盼;2、单独参加“英译汉”或“汉译英”其中一项比赛缴纳参赛费50元,两项均参加缴纳参赛费100元;3、报名缴费流程:登录本届大赛官网:http://yysj.52jingsai.com/i/36/2,根据提示填写报名信息并缴纳相关报名费;4、报名后没有成功缴费的,所投稿件无法进入评审程序;5、因人力所限,缴费后无论是否提交参赛译文,费用概不退还,缴费时请注意。奖项设置1、“英译汉”、“汉译英”每组拟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2、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奖金和奖品,优秀奖颁发证书和奖品;3、所有获奖者均获赠《英语世界》数字刊一年会员权益,并有机会受邀试译,水平达标者将成为《英语世界》的译者;4、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翻译大赛的院校,颁发“优秀组织奖”证书;获奖院校有机会成为“《英语世界》翻译实践基地”合作单位;5、入围复审名单的参赛者,应本人要求可由本社开具“入围复审”的书面证明。投稿规范1、大赛官网缴费成功后,进入官网“个人中心”提交参赛译文;2、官网提交成功后,请务必将个人信息表及参赛译文于截稿日之前以附件形式发送至电子邮箱:yysjfyds@sina.com。(特别提示:参赛资格确认及稿件评审以网站提交译文为准,邮箱仅用于参赛者信息及投稿备份。)3、邮件主题:参赛者姓名+个人信息及参赛译文;4、个人信息表:文件名“参赛者姓名+报名手机号末4位+个人信息”,Excel格式,附件发送,项目如下:5、参赛译文:文件名“参赛者姓名+报名手机号末4位+英译汉”或“参赛者姓名+报名手机号末4位+汉译英”,word格式,附件发送;同时参加两项比赛,请发送两个word附件,请勿合并成一个文件;6、参赛译文格式:宋体(英译汉)/TimesNewRoman(汉译英),黑色,小四号,1.5倍行距,两端对齐。译文每段之前请务必添加编号【1】【2】【3】……(如原文所示);7、参赛译文中请勿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否则匿名评审过程中将被提前淘汰。评审保障制度为保证大赛评审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尽量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可靠,本届大赛在评审过程中特别设立以下制度:1、合办单位回避制度合办院校本校参赛稿的初评概由《英语世界》编辑部负责评审,而不交由合办院校本校教师评审。2、申诉复活制度初审后的拟定复审入围名单通过《英语世界》微信公众号发布后,未能进入该名单的参赛者3日内有权提出申诉。提出申诉需另交150元的二次评审费用,申诉稿将邀请三位外部专家独立负责二次评审;二次评审发现确属初评失误的,将退还二次评审费用,否则费用不予退还。大赛会根据申诉稿二次评审结果重新公布最终的复审入围名单。联系方式第十三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交流群:743283035(点击群号即可加群)大赛官网:http://yysj.52jingsai.com/i/36/2附件:附件一:个人信息表.zip附件二:英译汉原文.docx附件三:汉译英原文.docx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2-04-29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13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

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13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报名截止日期:2022年4月30日一、宗旨与主题为鼓励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结合过程工业实际,通过深入了解过程装备行业发展现状,聚焦过程装备的节能、环保、智能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及相关技术手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研究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新结构的过程装备,拟定于2022年8月举办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十三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本届赛事主题为“双碳背景下的过程装备”,要求参赛作品具有新意。各高校的参赛选手可围绕大赛主题,根据各自情况自拟参赛作品题目参加比赛,鼓励采用大赛赞助企业或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的选题(请关注赛事官网通知)进行参赛。二、赛事组织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是全国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榜单内竞赛项目。本届赛事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化学工业出版社协办,浙江工业大学、嵊州市浙江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承办,赛事得到了上海卓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笃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的支持。本届赛事的组织与筹备工作按照《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进行,接受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由赛事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为执委会)组织实施。本届赛事执委会由专家指导委员会、赛事承办单位及相关支持企业的有关人员组成。三、赛程安排本届赛事拟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为作品准备与参赛报名、区域性(省赛)选拔、全国赛初赛(网评)与决赛(现场评审)。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组织省赛或区域赛。有关赛事工作初步安排如下:1、参赛报名截止日期:2022年4月30日;2、省赛(区域赛)推荐选拔日期:由省赛(区域赛)组织高校确定;3、全国赛参赛作品提交截止日期:2022年7月10日;4、全国赛初赛(在线评审)日期:2022年7月15日-7月31日,遴选确定参与全国赛(现场评审)的优秀作品与团队;5、全国赛决赛(现场评审)日期:2022年8月中旬,评审确定赛事一等奖获奖作品,评审方式视疫情而定。四、参赛报名本届赛事分为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参赛团队以高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及机械工程相关专业为主的在校本科生或研究生组队报名参赛,欢迎其它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组队参加。凡有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队员参与的参赛团队均划分为研究生组。赛事鼓励团队合作,每件作品参赛团队可以由多名学生(不超过4名)组成,参赛团队指定1名负责人,严禁参赛队员重复或交叉。每件作品参赛团队应有1名教师负责指导。本届赛事实行全国赛限额参赛,每个高校全国赛报名参赛团队(作品)不超过15个。各参赛高校指定1名教师负责赛事报名的组织与协调工作,负责填写报名汇总表并发送到PEPIC2022@163.com,详见附件1。参赛报名方式采用网站直接报名(报名表详见附件2)。网站将于2022年4月开通,网址为(http://www.gczbds.org)(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网站)。赛事报名咨询联系人:梁老师,15990015645,PEPIC2022@163.com。赛事分别设立赛事高校教师负责人微信联系群、参赛团队学生负责人微信联系群,各参赛高校和参赛团队原则上指定1名教师负责人和参赛团队学生负责人加入指定的赛事微信联系群,进行相关事项的咨询与联系。五、作品提交各参赛团队应在规定的截止时间内提交参赛作品的相关材料,包括参赛作品的设计说明书或研究报告、图纸等材料(pdf格式),实物模型、动画演示、试验过程等视频材料(mp4或wmv格式);鼓励参赛团队制作实物。参赛材料提交格式及撰写要求将在近期发布,请各参赛团队注意微信群及网站通知。参赛团队的参赛材料一律在赛事官网(http://www.gczbds.org)进行提交。请各参赛团队登录赛事网站,以参赛团队为单元注册并提交材料。六、作品评审参赛作品的评审将按照《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评审方法》进行。赛事评审专家由赛事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各相关高校、行业企业资深专家组成。评审原则上采取本校参赛作品专家回避制度。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参赛作品采取分组评审。评审专家将依据参赛作品的选题创意(30%)、作品的技术内涵(30%)、作品的完整度(30%)以及作品的成果体现(10%)四个方面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赛事设立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奖项,获奖作品及团队数量按《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实施细则》确定,获奖作品及团队数量不超过报名参赛作品总数的55%,其中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奖作品及团队分别不超过10%、20%和25%。全国赛初赛(在线评审)确定进入决赛的优秀作品及团队名单(原则上不超过参赛作品及团队数的15%)。全国赛决赛(现场评审)则主要从优秀作品及团队中遴选出一等奖作品及团队名单。其余获奖作品与团队则根据赛事初赛与决赛评审结果确定。获奖作品与团队颁发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签发的获奖证书。七、诚信要求参赛作品禁止直接利用他人(本科、研究生或老师)的成果或学位论文参赛,所提交作品的主要创新成果应为本届参赛团队取得。提交的参赛作品需同时提交“学术不端承诺书”,由参赛成员和指导老师签字,所在学校二级学院/系盖章。八、赛事仲裁本届赛事设立仲裁委员会,如对参赛团队提交作品或评审结果有异议,可向赛事仲裁委员会提出投诉与仲裁要求,并提供详尽的相关证据材料。赛事仲裁委员会联系邮箱:cpepc2022@163.com九、赛事赞助热烈欢迎相关企业与赛事执行委员会咨询洽谈,为赛事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与支持!赛事执行委员会将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附件:附件一报名汇总表.xls附件二参赛报名表.docx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第十三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赛执行委员会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2年4月12日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全国大学生比赛信息网仅作媒体支持。搜索复制
2022-04-25

第三届华维杯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

第三届华维杯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作品报名与提交、收费办法及参赛安排的正式通知6月初左右发布参赛作品由所在学校统一向组委会报名(按照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分别报),不接收个人报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实施“敢闯会创”的新时代素质教育,推动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实践协同育人机制,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定于2022年7月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举办第三届华维杯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大赛主题为“绿色•高效•智慧水利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大赛目的大赛坚决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绿色•高效•智慧水利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吸引与激励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宄生参与现代水利技术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水利事业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二、大赛内容本次大赛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绿色•高效•智慧水利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围绕农业节水、智慧供水、精准用水、非常规水源利用、水处理等方面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开发设计,通过水利科技创新,推动新阶段农业水利工程技术高质量发展,培养面向现代水利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加速智慧水利与智慧农业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三、主办与承办单位1、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维节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承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3、协办单位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四、组织与领导为保证大赛的顺利开展,大赛成立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指导委员会、竞赛委员会、组织委员会,负责大赛的指导、组织、宣传等具体工作。(一)指导委员会1、主席康绍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常委会主任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会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副主席山仑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春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吴普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研究员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张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旭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原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督查专员朱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研究员袁寿其江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付强东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许迪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教授级高工黄修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黄介生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王铁良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全九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教授杜太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3、委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蔡焕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院长/教授陈林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迟道才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崔宁博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崔远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费良军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冯绍元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虎胆•吐马尔白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龚道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郭相平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光永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就好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罗红英西藏农牧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张中华华维节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娟娟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邱志鹏江苏华源节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尚松浩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研究员史海滨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苏德荣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教授孙景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王冲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何新林石河子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徐俊增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培岭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马孝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张国锋河北润农节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二)竞赛委员会1、主席李伟凯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2、副主席吴玉芹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副局级干部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秘书长管小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廷玺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黄冠华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红江苏大学研宄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李云开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吕名礼华维节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强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刘东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3、委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陈黎卿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陈菁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成立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雷晓辉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徐存东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李靖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院长/教授郭成久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院长/教授郭鹏程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教授胡笑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姬江涛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解宏伟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院长/教授曹迎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教授周春火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李彦彬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院长/教授刘传孝山东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继龙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培清西藏农牧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毛明杰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马英杰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牛俊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彭辉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彭友文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齐广平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郄志红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院长/教授屈忠义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杨路华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王辉湖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王景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王兴鹏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王振华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王子龙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戴长雷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院长/教授肖娟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熊立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教授段喜明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院长/教授杨启良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院长/教授杨兴国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教授张文华长春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张振华鲁东大学水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三)组织委员会1、秘书长李云开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东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2、副秘书长伍靖伟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教授徐俊增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彭胜民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继龙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牛俊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熊云武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3、秘书李天霄刘德平刘浏贺新李衡邢贞相张中昊周延张作为杨爱峥杨帆李茉汪可欣姜秋香王敏盖爽李雪松王湘浩郭明军杨崔阳崔琦戚颖赵欢董文财韩红卫纪毅李然然李凤昱孙楠邓宏宇白崇喜许耀文白雪峰蒋睿奇张凯歌五、参赛条件与方式(一)参赛对象全国农业水利工程以及其他相关或相近专业普通本科在校大学生或硕士研究生均可以组队报名参赛。每个参赛队(或每件作品)的学生人数不超过4人,指导教师为1人,除高校老师外,还可选择行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作品类别划分按照学历最高的队员划分至本科生或研究生类作品。(二)参赛方式参赛作品由所在学校统一向组委会报名(按照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分别报),鼓励各参赛学校在组织校级预赛的基础上,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本次全国竞赛。不接收个人报名。各单位预赛排名将作为正式评选的重要参考。各参赛单位在接到大赛通知后即可按大赛主题和内容的要求进行准备。(三)作品要求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作为全国高校立德树人、创新教育中的一个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学生需要切实了解我国农业、农村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总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合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发挥创新能动意识,独立制作开发完成相关产品、设备及技术。通过让学生结合某一题目开展广泛调研论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行撰文或拟定设计方案,完成设计图纸,实物作品由学生自行加工,完成作品的制作,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所有作品需符合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符合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优良公共道德价值、行业规范等要求。参赛学校可为参赛队聘请指导教师,但作品的选题、设计、分析和制作等项工作都应由学生自行组织与完成。所有参加决赛的作品必须与本届大赛的主题和内容相符,与主题和内容不符的作品不接受参赛。所有作品必须为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的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学生作品参赛,严禁获奖作品参加比赛。实物作品体积不超过2m3且最长方向尺寸不超过2m。(四)参赛名额各高校推荐的参赛作品数量不超过6件(本科生组与研究生组共计)。六、大赛进程与时间安排2022年3月发布第一轮第三届华维杯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通知。大赛初步定于2022年7月(暂定)在东北农业大学举行,作品报名与提交、收费办法及参赛安排的正式通知6月初左右发布。七、评奖(一)奖项设置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设立优秀作品奖、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三类奖项。优秀作品奖按照本科生类和研究生类分别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若干项,其中特等奖由各类一等奖作品中竞争选拔产生。(二)评审原则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和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聘请专家,组成本届大赛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科学、规范”的原则,通过设计资料审阅、现场答辩和实物演示等程序,从参赛作品的选题、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和制作等方面,对作品的可行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及参赛队员答辩与作品现场演示情况等进行评审(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评审),确定优秀作品奖及等级,各学校预赛成绩计入作品最终大赛成绩。对于获特等奖作品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对竞赛组织工作成绩突出的参赛学校颁发优秀组织奖。大赛秘书处联系方式:李天霄电话:13895740918Email:litianxiao@neau.edu.cn刘德平电话:18845074358Email:94133302@qq.com张作为电话:13030048356Email:zhang_zuowei6@163.com杨爱峥电话:18800435982Email:aizheng.yang@neau.edu.cn李雪松电话:13069712239Email:lxs4464@neau.edu.cn盖爽电话:18846798739Email:gaish@neau.edu.cn王湘浩电话:13304846208Email:xianghaowang@126.com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长江路600号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邮编150030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代章)2022年3月15日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2-04-13

2022年第十一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

2022年第十一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报名截止日期:2022年5月31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院校: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公益赛事)第十一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报名工作于3月11日正式启动。大赛旨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实施《“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落实《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科学引导高校学子参加科研活动,探索产教融合育人路径,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现将第十一届大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大赛目的通过搭建富有自由、开放、创新精神的软件设计大赛平台,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新兴信息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更多高端、优秀软件人才,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二、组织架构主办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参赛对象及规则(一)参赛对象: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含海外院校)在籍学生(含高职、本科生、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报名将分两组进行,其中A组为本科、研究生及其它,B组为高职类,(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可报A组赛题,B组赛题只能高职生报名)。(二)参赛形式:以组队报名形式参赛,每队成员不超过5名(含5名,其中队长1名,指导教师1名,其他队员不超过3名),指导教师应为学生所在学校的专职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若为多人,则填“xx大学指导组”)。报名表信息填写时需注明成员在团队中的职责(报名表下载:大赛官网首页-赛程安排)。每个学校或学院各赛题报名队伍、总报名队伍数量不限,同一指导老师可同时指导多支参赛团队。一名学生可以参加多个队伍,但只能担任一个队伍的队长。(三)报名说明:1、参赛题目必须从官网统一公布的本届大赛的比赛题目中选择。2、赛队名称自拟,不得含有不文明语言。3、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跨院校组队。4、鼓励与海外留学生混合组队参赛。5、初赛作品提交时为确定团队成员信息的截至时间,初赛作品提交截止后成员信息不得修改。(四)比赛项目是软件设计(应用系统),具体要求如下:1、软件作品应严格按照软件工程规范进行开发,编程风格良好,注释清晰,文档完整。2、软件作品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作品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纠纷,其责任由参赛者承担。3、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若发现别人冒充作者(即作者本人非原创)参加比赛,一经查实,将取消本次比赛资格及成绩。雷同作品视为抄袭。4、大赛规程、技术概要等具体要求详见大赛网站。四、赛事安排(一)报名阶段(2022年3月11日-5月31日)各参赛队伍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网站(http://www.cnsoftbei.com,以下简称大赛网站)在线报名。报名后在线查询,显示“报名成功”字样即表示报名成功,团队获得参赛资格。(注:目前报名系统正在优化中,将于近期开放,请留意“官网-新闻动态”通知,有意参赛的团队可先选择赛题并着手准备)(二)辅导阶段(拟定:2022年3月1日-6月30日)此阶段,获得参赛资格的参赛队伍进行参赛作品准备时,可以根据官网每道赛题页面下方的答疑方式向出题专家和答疑专家咨询赛题相关问题,以提高软件作品水平。(三)作品提交及初赛拟于2022年7月完成作品提交和初赛评审,提交内容详见大赛官网赛题页面“初赛作品提交要求”,提交方式届时将详细公布。初赛评审将根据各赛题评分标准,进行封闭式评估,请各参赛团队留意所选赛题的提交要求,各赛题按初赛成绩排序选出优秀作品进入最后决赛。(四)作品优化晋级决赛的队伍,可在原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五)总决赛及颁奖典礼拟定于2022年8月中下旬举办全国总决赛及颁奖典礼(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请留意官网新闻动态)。五、奖励办法本届大赛分为初赛与决赛两个阶段。(一)初赛奖励办法本届大赛评审时将根据报名情况分为A、B两组进行。根据两组报名情况、作品提交情况以及初赛成绩,经初赛评选后,选出晋级决赛队伍。(二)决赛奖励办法晋级决赛的队伍,根据决赛期间的成绩评选出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各奖项获奖队伍可获得相应的奖金或奖品,所有获奖队伍师生均可获得相应级别证书。对于在大赛组织中贡献突出的地区、单位各个人将办法最佳地方组织奖、最佳学校组织奖、个人突出贡献奖等奖项。六、作品提交所有参赛队伍必须在初赛作品提交截至日期前将参赛作品及相关资料提交至大赛组委会(截至日期将提前在官网-新闻动态版块公布)。提交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参赛作品(源代码、可执行文件、相关文档)、演示视频(格式不限,时间尽量控制在7分钟以内)等,提交作品形式为网上提交。具体提交内容可关注大赛官网本赛题页面内的具体通知。七、监督反馈本届大赛设立监督小组。为保证大赛公平、公正,对总决赛的初步评审结果实行监督反馈制度。投诉反馈期自公布评审初步结果之日起5日内,逾期不再受理。大赛组委会对提出异议的个人和单位严格保密。八、其他事项(一)大赛为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公益性赛事,全程不以任何名义收取参赛队伍任何费用,若收到以大赛组委会名义收取费用的电话、短信或邮件请及时反馈给大赛组委会。(二)大赛同期举办的系列活动相关事项另行通知。(三)联系方式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66号赛迪大厦联系人:王艳:010-88558382安苾寒:010-88559669杨璐名:010-88559633赵瑞华:010-88559646电子邮箱:cnsoftbei@qq.com大赛官网:www.cnsoftbei.com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