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审系统    专家评审系统    评审    专家评审    评审活动    网络评审    评审系统    大赛    大赛系统        更多 >

作品评审最新动态

作品评审我们诚心邀您分享我们的成长历程

2021浙江省时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义乌)国际时尚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作品征集

2021浙江省时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义乌)国际时尚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作品征集征集截止时间:2021年9月25日24时举办2021浙江省时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义乌)国际时尚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以数字经济大环境和数字化改革要求为基准,深化与行业机构、相关企业以及知名设计院校的合作,汇集创新创意设计智力资源,挖掘优秀设计人才,推动创新设计成果落地化,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发展,赋能未来义乌。响应政府工作倡议,围绕赛事主题,打造展现时代设计师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平台,链接企业与设计人才,实现有效对接,成为推动相关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助力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开创“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建设。一、竞赛主题设计向新创变未来二、竞赛组织主办单位:义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单位:义乌市品智广告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浙江省饰品行业协会义乌市内衣商业行业协会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义乌市创意园老车站·1970文创园大赛设立组委会,组委会由主办、承办及协办单位共同组成。义乌市人力社保局局长担任主委会主席,承办及协办单位负责人担任组委会成员,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大赛邀请创意设计专家、企业代表及投融资机构组建评审专家委员会,指导设计作品市场成果落地,联合我省行业协会、线上平台与专业市场帮助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作品商业转化。三、参赛对象社会各界时尚服饰设计师、设计爱好者及设计团队,包括国内外高校师生、国内外企业设计人员、独立设计师、自由设计爱好者等。国内外高校学生,院校选手参赛均需指定至少1名参赛导师;四、竞赛项目本次大赛立足义乌传统优势产业,设置珠宝首饰组和文胸内衣组两大竞赛项目,贴近义乌产业发展,贯穿数字化改革思维,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呈现创新创意设计,着力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引育创业主体,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一)珠宝首饰组征集类目:包括但不限于头饰、颈饰、胸饰、耳饰、戒指、手镯、臂环、脚链、袖扣等可佩戴的饰品。要求成套成系列设计,一系列为3-6组,一组不少于2件作品。(二)文胸内衣组征集类目:包括内衣、内裤、泳装、运动内衣套装等类别,要求成套成系列设计一系列为3-6件作品参赛要求:围绕大赛核心理念以及行业讨论方向展开创思,自拟设计主题,成套成系列设计相关项目主体,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艺术性、时尚性,并贴近消费市场,注重色彩搭配合理及应用协调、设计完整、制作精细。1、参赛作品必须是作者本人原创设计且未公开发表的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参赛资格。2、不能涉及政治、色情、暴力、歧视性内容,不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各项条款;3、参赛者须在各赛制重要节点,自主完善产品设计与制作,经初审、复审并公示入围后,以产品实物参加决赛评奖。作品要求:1、符合本届大赛的主题、原则、参赛范围、参赛要求;2、设计的产品必须是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和复制;3、设计的产品着眼与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4、创意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5、艺术价值与实用功能相结合;6、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具有批量生产的可行性;7、注重传统工艺、环保材质的创新运用;作品提交办法:1、填写参赛报名表(报名表可从大赛官网或大赛官方公众号菜单栏下载);2、提交作品设计稿(标准设计版面可从大赛官网或大赛官方公众号菜单栏下载):每组作品限一张版面,作品为jpg格式的电子文件,设计版面为42CM*29.7CM,300dpi精度,能够保证大幅面喷绘和印刷要求。版面内容为2021浙江省时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义乌)国际时尚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方案标题、作品名称、整体效果图、局部效果图或实物图、创作理念说明、材料工艺说明(注:版面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及任何标记,否则视为无效作品);3、提交作品补充材料:若参赛者已自主完成成品制作,可将成品寄送(运送)至组委会,作为补充材料参与评比。4、参赛者须将参赛报名表、参赛作品设计稿、作品补充材料、参赛者身份证扫描件以文件夹压缩包的形式一起递交至大赛官方邮箱:ywpz218@163.com;5、设计作品倡导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创意成果,参赛者承诺对参赛作品拥有充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侵犯任何他人的知识产权,提交的参赛作品设计稿不予退还,请参赛者自留底稿,大赛主办、承办方享有参赛作品的开发权、展示权、印刷权和宣传权。五、征集时间竞赛时间、地点(一)举办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11月(二)举办地点:义乌(大赛启动)、义乌(大赛作品评审会)、义乌(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义乌(设计成果展览)竞赛活动安排(一)大赛启动(即日起)(二)参赛作品征稿期(即日起-9月25日24时)(三)大赛作品评审会(10月上旬)评审工作启动,组委会汇总报名材料,并对征集到的设计作品进行资格初审,以作品设计稿为主要评审依据,组织专家评委根据评审标准评选出入围作品20组。复评选出入围作品中前3名晋级决赛其余为递补候选。会审结束后,组委会公示入围作品名单,并以邮件、信函、电话方式通知参赛选手晋级决赛,并签订《原创承诺书》及《决赛成品制作协议》确认参赛。如有中途退赛者,则按入围公示名单专家排名顺序依次递补晋级。(四)决赛入围作品制作成品期(10月上旬-10月下旬)决赛晋级选手,须在本阶段自主完成成品制作。选手若无法完善作品,则视为放弃晋级资格,组委会可从入围作品中选取替补入选作品。(五)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10月下旬)(六)设计成果展览(10月下旬)入围选手设计作品稿展览。六、奖项设置本次大赛奖金共计4.6万元人民币,并设置配套增值礼包,奖项设置如下(本次大赛各项奖金均含税)。配套奖励支持。入围作品获得专家评论,媒体专栏报道;优先推荐给大赛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进行支持;入围选手由组委会推荐给义乌综合创新服务产业园,获得众创空间入驻优惠;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后,可签订版权授权、转让或设计服务合作等相关协议;义乌市政府对优秀人才给予配套政策支持。七、联系我们大赛网站:http://contest.maiqike.com/大赛官方邮箱:ywpz218@163.com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浙江省义乌市学院路2号义乌市创意园2F218咨询电话:0579-81586272附件:2021浙江省创新创业大赛报名表.doc.doc作品设计稿横版和竖版png.docx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1-07-23

2021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

2021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作品征集截止时间:2021年9月15日12点2021年7月,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文化IP资源,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联合举办“2021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活动,通过将恭王府博物馆保存的文化内容进行重新加工再造,在IP和产品中赋予文化特色元素,吸引优秀设计师通过创意设计为文化赋能,用优质的策划和创意,把文化内容真正地解读出来,打造博物馆新文创理念。组织机构主办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协办单位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北京礼物”品牌管理中心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平台中国电影美术学会CG艺术专业委员会视觉中国设计社区(shijue.me)承办单位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北京恭王府商社支持单位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商务合作北京鑫阳亿通科技有限公司指定电商平台京东零售大赛亮点权威性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北京礼物”品牌管理中心、京东零售等单位共同发起。全新性恭王府博物馆除“天下第一福”外,全新、全面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挖掘恭王府博物馆更多新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形象。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福”文化IP及相关文创高奖金、多名额总奖金高达24.5万,获奖人数35位以上。设计落地主办方合力打通IP上下游,将“设计、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化,让创意设计更好的实现落地。签约设计师获奖作者优先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礼物”的签约设计师、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平台签约设计师。征集内容及设计要求紧扣主题恭王府博物馆新文化IP设计,全面挖掘恭王府博物馆新的文化符号和品牌形象;以恭王府博物馆的建筑景观、馆藏文物、园林特色、装饰纹样、历史典故、著名人物、传说故事等文化元素为核心创作主题,提炼其文化内涵并通过设计手段具象化,形成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等新的文化IP。作品形式多样不限形式,可围绕核心元素进行形象设计,在形象基础之上可通过标语、口号、故事、动画、表情、场景等等赋予其生命力的展现,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凸显恭王府博物馆主题的文化IP。文字说明参赛作品必须包含文字说明,阐明设计理念及所参考的文化元素,突出主题,文字说明表达清晰,简明扼要。意识形态参赛作品需注意意识形态问题,传达积极思想和社会正能量。征集人群面向全球公开征集,所有对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感兴趣并自愿遵守本次大赛全部要求的企事业单位、院校、设计机构和设计师、学生、设计爱好者,均可以集体或个人名义报名参赛。奖项设置(奖金为税前)金奖1名:奖金60000元+获奖证书银奖2名:奖金30000元/名+获奖证书铜奖3名:奖金20000元/名+获奖证书优秀奖4名:奖金10000元/名+获奖证书优秀组织奖5名:奖金5000元/名+获奖证书入围奖20名:为设计师颁发获奖证书额外荣誉:1、所有入选作品将被广泛应用于媒体传播、重要活动、展览展示、形象品及其他相关宣传企业形象传播中。2、所有获奖设计师可优先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签约设计师、“北京礼物”签约设计师、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平台签约设计师。大赛周期作品征集2021年7月19日-9月15日12点作品评审2021年9月16日-9月22日入围作品公示2021年9月23日-10月7日作品优化2021年10月-12月获奖公示及颁奖典礼2022年1月投稿要求1、作品上传渠道:北京国际设计周大赛官网:http://dasai.bjdw.org/2、以电子稿形式提交,请上传RGB模式的jpg、jpeg、png格式作品,精度不低于72dpi,文件大小不超过5MB。3、请务必保留作品电子文档分辨率至少为300dpi、可用于印刷生产的位图源文件或矢量文件,便于组委会统一安排收取并用于各大宣传活动。4、参加本次征集活动无需报名费。全程项目疑问解答微信:CVshijue紧急联系电话:13581722632邮箱:503027113@qq.com联系人:恭王府博物馆文创大赛组委会项目背书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建立在恭王府遗址基础上,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北京现今保存最为完整且惟一对社会公众开放的清代王府建筑群。作为以王府历史文化为研究展示传播核心的社区博物馆,着力建设平安恭博、学术恭博、数字恭博、公众恭博。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设计周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政府长期联合主办的国际A类设计活动,是亚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展示、推介、交流和交易平台。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1-07-21

第五届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暨新媒体原创作品大赛

第五届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暨新媒体原创作品大赛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1年8月15日(作品提交网址暂未开启,开启后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单位苏州大学承办单位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参赛详情(一)参加对象国内外高校擅长设计、有创意的大学生(本专科生、研究生以及海外留学生)。(二)大赛主题用创意讲好中国故事(三)赛程安排1、与会者注册与作品线上提交时间:7月15日-8月15日2、与会者注册与作品线上提交服务器开通时间为7月15日,请关注通知。3、作品评选及公示时间:8月下旬4、新媒体节颁奖盛典:9月中下旬(四)参赛要求大赛分为视频类、音频类、创意创业类和全景图类共四大类。参赛作品围绕“建党百年”、“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美丽中国”、“文化中国”、“数字中国”等内容进行创作,要求积极向上,立意高远。作者对作品有完整版权,且未在其他比赛、活动中获奖展示;参赛作品如侵犯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主办方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涉及法律责任由参赛者承担。具体要求:1、视频类(剧情片、微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短视频等)(1)视频类分为四个竞赛单元,分别为摄影竞赛单元、短视频竞赛单元、调色竞赛单元、剪辑竞赛单元。投稿时须标明作品参加的具体竞赛单元,每部作品最多可同时参加两个竞赛单元;(2)作品围绕本届大赛主题,须为原创作品,未参与过其他任何比赛、活动,可以部分取材于公众视频素材进行创造性地编辑制作,但不得超过总时长的1/5;(3)不限拍摄工具及制作软件,不限微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等形式;统一制成H.264编码,MP4格式,宽高比16:9,分辨率为720P和1080P及以上,时长不超过15分钟;对白声音尽量使用普通话或英语,若情节需要使用方言需插入字幕。作者在作品评审阶段提交720P格式作品,获奖作品再额外上传1080P或以上的版本。2、音频类(广播、朗诵、配音等)(1)作品围绕本届大赛主题,须为原创作品,未参与过其他任何比赛、活动;(2)广播、朗诵作品统一制成MP3格式,配音作品统一制成MP4格式;(3)所有作品均须提交文字稿,其中配音作品的文字稿内容含影视剧名称、剧情简要、所配角色及台词,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3、创意创业类(APP设计、微信页面设计〈公众号普通页面、H5页面〉、网页设计、声控机器人表演设计、无人机新应用、其他新媒体产品等)(1)作品围绕本届大赛主题,须为原创作品,未参与过其他任何比赛、活动;(2)APP设计,可选择移动互联网APP创意方案设计方案、移动互联网APP成品安装包、市场移动互联网APP改良设计方案,需提交详实的计划书或创意策划方案、产品说明;(3)微信页面设计,需提交设计的PSD页面及创意理念文稿;(4)网页设计,需提供网站首页、二级频道页、内容页面的设计方案(包含页面样式PSD格式文件,及静态HTML页面文件)。此外,提交的作品可以是完整网站,或者一张设计完成的首页图片。提交首页设计图片时需附与首页尺寸大小一致的图片及PSD。完整网站作品优先;(5)声控机器人表演设计、无人机新应用及其他新媒体产品等,需提交完整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详实的计划书或创意策划方案、设计架构或产品说明、简要的投融资方案或其他认为需要提交的内容。4、全景图类(1)作品围绕本届大赛主题,须为原创作品,未参与过其他任何比赛、活动,符合对应奖项作品类别要求;(2)作品不限色调(彩色、黑白数码照片均可)、不限设备(手机、单反机等均可)、创作方式不限(摄影、手绘、3D),JPG格式;(3)拍摄作品要美观、有创意、富有特色,可进行一定后期处理;(4)合理使用全景标注点、视频、图文等,丰富全景展示内容;(5)单图或组图均可提交。(五)参赛注意事项1、作品展示部分严禁出现参赛学生的院校、系、姓名及其他特殊标记;2、作者人数:视频类不超过4人/组;音频类不超过3人/组;创意创业类不超过5人/组;全景图类不超过3人/组。指导教师不得超过2人/组;3、作品限制:个人/团队递交作品不得超过2个(不限类别)。(六)参赛方式请于2021年7月15日—8月15日在线报名并提交作品。报名作品的服务器网址适时公布。(七)评选标准专业评审团将以以下几个方面为参考依据进行综合评选:1、美观性:内容和谐,有视/听觉冲击;2、技术性:手法专业,作品呈现完整;3、创意性:构思巧妙,有新意;4、传播性:能够引起普通用户的关注及共鸣;5、故事性:通过作品抒发情怀,能触发用户情感将作为加分项。评选过程中,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八)奖项设置1、一等奖0-4个,奖金10000元人民币/人(组);2、二等奖0-12个,奖金5000元人民币/人(组);3、三等奖0-20个,奖金1000元人民币/人(组);4、组织奖若干;5、优秀奖若干。其他事项(一)主办单位对参赛作品有研究、摄影、展示、宣传的权利;(二)凡涉嫌抄袭、模仿他人作品者一律取消参评、展出资格,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作者负责;(三)本赛最终解释权归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组委会所有。联系方式通联组:潘贵莹15251414128联系邮箱:gjxmtj@suda.edu.cnQQ交流群: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交流群1082086581附件及报名表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高校学科竞赛”公众号回复“新媒体”,即可获得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1-06-21

第十届中国科普摄影大赛

第十届中国科普摄影大赛投稿截止时间:2021年8月10日一、大赛主题大赛设“聚焦光辉历程、记录科学活动、传播科学知识、赞扬志愿服务”四个主题。(一)聚焦光辉历程。通过摄影艺术手段,深入挖掘科技界艰苦创业建设祖国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弘扬红色文化,传播红色精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聚焦党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示党领导下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赞美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激发共庆百年华诞、共创美好未来的昂扬斗志,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二)记录科学活动。记录人们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科学活动,以及在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反映本质和规律的实践活动。特别关注人们探索科学奥秘、推动社会科技进步进程,包括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普及等活动,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社会进步提供启示和借鉴,引导公众树立求真务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社会风尚。(三)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学现象中的视觉美,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激发公众对神奇、深奥科学现象的探索和研究;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提高全社会疫情防控能力,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相信科技,培育全社会的科学理性;倡导文明科学、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四)赞扬志愿服务。关注科技志愿者、科技志愿服务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用摄影镜头记录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和科技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科技需求和科普需求。二、参赛规则1.参赛作品应运用摄影技巧形象、深刻地表现科普主题,将摄影艺术与科普传播紧密结合,主题明确、积极向上、内容真实,富有感染力、富有思考和想象空间,具有科普教育意义,融科普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2.大赛面向全国公众征集作品,欢迎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级科协,各摄影团体积极组织,集体组稿、参赛。3.投稿者应保证投送作品拥有独立、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作品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4.彩色、黑白均可,可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对饱和度、对比度、曝光、裁切等进行合理调整,但不得对原始图像进行合成、加减等影响真实性的改动,凡是合成、造假的,取消参赛资格。5.每位投稿者可投送不同类别,同一作品不得投送不同类别。每人投送总件数不超过20件,单幅、组照均可(组照每件4-6幅),组照按1件计算,每件作品必须附100字以内文字说明。6.投稿时间:即日起至2021年8月10日。7.大赛不收任何参赛费,投稿作品一律为电子版,允许手机拍摄,作品电子版长边1000-1200像素,每张大小1-3MB。8.作品入选获奖后,主办单位将统一调取作品原数据文件,用于展览和画册制作。请作者将原图片(要求RAW格式或jpg格式不小于5MB,胶片拍摄的请扫描底片)在规定时间内提交,逾期不提供者或格式不符要求者,视为自动放弃、取消获奖资格。9.为保证公平公正,大赛将邀请全国各地的科普、摄影专家组成中国科普摄影大赛作品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评选。10.投稿者请登录中国科普摄影大赛网站(http://1.71.191.29:8081)进行在线投稿、查看信息,参赛信息同时在相关媒体发布。获奖名单公布后,获奖作者填写附件表格。三、获项设置(一)作品奖一等奖4名、各付稿酬5000元;二等奖12名、各付稿酬3000元;三等奖16名、各付稿酬1000元;优秀奖100名、各付稿酬300元;入围奖100名。作品奖同时颁发获奖证书。获奖作品由主办方收藏,用于与科普宣传相关的展示、展览、制作画册、网络传播等不再支付稿酬。(二)优秀组织奖组织奖10个,颁发证书,按照单位、团体组织动员参赛人数、投稿作品数进行评选。四、展出及出版评选结束后,从获奖作品中精选100幅优秀作品在9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期间举办第十届中国科普摄影展,在其他科普活动中展出,适时优选获奖作品编印成册。联系人:陈良芳电话:0351—4066820邮箱:sxkxpjb@126.com邮编:030001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388号国际大厦1208室附件:中国科普摄影大赛.zip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1-06-19

第二届(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

第二届(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报名官网:https://student.linghemedia.com作品征集截止时间:2021年8月31日一、活动简介第二届(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是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工委)为指导单位,青工委和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作为联合主办单位,灵河文化、云尚文心为主办单位,同时协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二十余所高校协会支持的“以发掘优秀大学生编剧为基础,以行业头部企业孵化签约为目的”的全国大学生影视创作孵化类公益活动。首届中国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活动吸引了二十余家知名院校支持以及高校学子积极响应,总共收到包括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来自6个国家,145所高校,共计400余部投稿,最终评选出8部作品,共计9名获奖选手。二、总体安排第二届(2021年度)中国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征集原创短剧剧本,征集期间邀请资深编剧、导演、制片人组成“指导团”对青年编剧进行系统指导。由学界和业界的专业评委为此次活动评审把关,对符合要求的作品给予嘉奖并给予孵化、拍摄等机会,对优秀的青年人才颁发证书并给予同业内专业人士交流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激发更多的创作可能,同时获得行业资源的扶持。本届活动在第一届评选孵化的基础上特增设“夏日补习班暨第一届获奖选手创作营”、“FM剧本集市”、“高校专场创享会”、“公益讲座”、“百名大学生编外宣传官”等公益普及环节,以吸纳、扶持、培养更多优秀的编剧青年人才,促进这个影视行业的繁荣发展。三、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特别支持:新华网、光明日报社、新京报社学界特别支持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与管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办单位:灵河文化、云尚文心;行业媒体特别支持:编剧帮、骨朵传媒;媒体支持:人民网、经济日报、光明网、环球网、网易娱乐、千龙网;四、赛程安排1、官方发布(2021年5月)2、作品征集(2021年5月31日-2021年8月31日)投稿选手通过登录“中国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网址:student.linghemedia.com)方式进行投递。2、作品评审(2021年9月1日-2021年10月1日)本次比赛邀请专业编剧、导演、制作人、学者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三轮评选,最终评选出20部入围作品,并向入围选手发送通知函。4、颁奖典礼暨高校创作研讨峰会(2021年11月-12月)5、后续孵化(2021年11月-)参赛获奖的优秀选手可获得定向孵化机会,同资深影视人交流学习,如作品具备影视化能力,主办方可能将其影视化。五、公益活动1、高校专场创享会(2021年6月)开设中国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高校落地创作面对面活动,评委会主席将同高校学生面对面分享影视行业中的创作创新那些事儿,以及现场回答学生创作疑问,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指导。2、公益讲座(2021年6月-2021年8月)征集期间组委会将邀请主席团及评审团导师等专家进行线上线下公益剧作指导,投稿选手或影视爱好者皆可通过官网登录“中国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网址:student.linghemedia.com)及官方微博微信获取其线上指导视频用于自身学习。3、夏日补习班暨第一届获奖选手创作营(2021年7月)时间设置为两天,期间将安排第一届获奖选手参与多场直接和主席团、评审团等面对面交流创作课程。4、FM剧本集市(2021年7月)此板块以“盲盒”形式为选手提供多项创意内容,以助力选手获得创作灵感,也有其他官方衍生福利可抽取。5、百名编外宣传官招募(2021年6月-7月)该栏目招募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学生组成100名编外宣传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任意床戏方式进行宣传该孵化季的任意板块内容,并通过邮箱方式投递宣传资料。届时,组委会将会颁发证书,优秀者还将获取实习名额、推荐信、直通公益课堂等其他权益。六、征集对象各高校在校生及有创意,有思考,有想法的影视剧本爱好者(毕业五年以内)。七、征集要求1.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原创且积极向上,所有作品不得含有色情、暴力及反动因素,不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其他主题、题材、类型、风格皆在征集范围内。2.提交参赛作品剧本包括以下两种(可根据自身情况、任选其一投稿):第一种,故事大纲+人物小传+前2集剧本;第二种,项目推介案,但需包括故事大纲,其他不限。3.参赛选手报名前需要签订承诺书,对准备孵化的作品最终确认、露出、署名权益(原创策划)等。4.本次活动不向选手收取任何费用。八、评选规则本次比赛评选共三轮,除内容健康积极,活泼向上,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外,评选标准主要围绕以下几点:九、奖项设置最佳大学生新锐编剧奖1名,奖励12000元,颁发荣誉证书及奖杯;最佳大学生优秀剧本奖2名,奖励8000元,颁发荣誉证书及奖杯;最佳大学生创意剧本奖3名,奖励5000元,颁发荣誉证书及奖杯;最佳大学生人气单项奖1名,颁发荣誉证书及奖杯;最佳大学生传播单项奖1名,颁发荣誉证书及奖杯;十、征集权益1、资金奖励。2、获奖选手均可入选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工委)候补委员并备案,享有优先入会资格。3、获奖选手均享有加盖有青工委公章证明的荣誉证书及奖杯。4、获奖选手可收到青工委的就职推荐信;5、如果最终选出具备影视化能力优质作品,主办方将可能给予拍摄或推荐机会。十一、组委会联系方式电子邮箱:lhstudent@126.com官方微博:@大学生灵河剧作孵化季联系电话:15210296970联系微信:xiaolingzi_006官网:https://student.linghemedia.com官方微博:本文信息由大赛主办方授权发布,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1-06-08

【最后2天报名】2021年第五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

2021年第五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5月31日大赛官网:http://puyi.52jingsai.com/一、大赛前言为响应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实施和推广,“普译奖”系列赛以语言运用为导向,旨在为中国大学生发挥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平台。“普译奖”作为外语类品牌赛事,已成功举办四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及三届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吸引全国1500多所高校近40万人参加,受到各高校及英语研习机构的广泛好评。现在此基础上由《海外英语》杂志联合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172校园活动网主办,各高校外语研究机构共同协办2021年第五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二、组织机构组织单位:“普译奖”活动组委会主办单位:《海外英语》杂志联合主办单位: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172校园活动网高校协办单位:柳州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翻译教研室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财经大学英语联合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Together英语协会常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英语沙龙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创行青年江苏师范大学时代先锋志愿者服务队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传媒学院学生会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滨州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会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英语协会淮阴工学院英语沙龙协会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学院团委学生会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部学生会科创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现代商务技术学院吉利学院福州工商学院英语协会临沂大学外语演讲协会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现代商务技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英语教研室(持续增加中)三、参赛对象全国在校大学生(包括高职高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四、比赛详情:(一)流程1、报名阶段(2021年2月20日-5月31日)说明:登录大赛官网(http://puyi.52jingsai.com/),注册并填写个人信息,选择报名组别(组别A:英译汉、组别B:汉译英)。参赛选手可参加其中一个组别,也可两个组别都参加,报名费30元/组。2、初赛阶段(2021年5月25日9:00-5月31日17:00)说明:已报名选手登录官网,查看翻译题目,并在初赛截止前提交译文作品。3、初赛评审阶段(2021年6月1日-6月20日)说明:初赛结果于6月20日11:00在官网公布,各参赛选手可登录官网查询。4、决赛阶段(2021年6月26日)组别A(英译汉):2021年6月26日上午10:00-11:00组别B(汉译英):2021年6月26日下午15:00-16:005、决赛评审阶段(2021年6月26日-7月10日)说明:决赛获奖于7月10日11:00在官网公示,各参赛选手可登录官网查询。6、颁奖阶段(2021年7月10日后)(二)赛题说明(三)参赛费用初赛报名费30元/组别,用于组织比赛、专家评审等。五、评审标准说明:1.比赛初赛采取“人工智能+专业老师”评审,决赛采取“人工智能+专业老师评审+翻译专家”评审。决赛评审将对所有译文进行人工智能筛查初审,人工智能主要针对译文是否使用软件翻译等情况。接下来则由组委会和各高校协办单位的专业老师进行复审。最后由翻译专家组成的大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参赛作品的终审工作。2.参赛译文一经发现作弊情况(包含但不限于软件翻译、抄袭、雷同、代写),即取消参赛者作品评审及获奖资格。六、奖项设置七、联系方式大赛官网:http://puyi.52jingsai.com/1、比赛咨询:QQ1:2807394467(个人参赛咨询)QQ2:2765208071(协办单位及志愿者咨询)2、比赛合作:龙老师173332706043、比赛选手交流群:4702865914、微信公众号:新生班八、其他说明1、比赛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组别,报名费30元/组别。参赛选手可参加其中一个组别,也可两个组别都参加,初赛报名组别即为决赛组别。获得决赛参赛资格无需另外缴费。2、参赛选手应秉持诚信态度,保证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作弊。如经组委会查实有抄袭或作弊情况,将取消该选手参赛资格。3、参赛选手应妥善保存参赛译文,勿在报刊、网络等任何媒体或以任何方式公布,违者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4、距离初赛赛题公布的倒数第三天开始概不受理退费。如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赛事无法继续进行,大赛将自行终止。搜索复制
2021-05-29

第三届“空天杯”全国创新创意大赛

第三届“空天杯”全国创新创意大赛报名截止时间:2021年5月31日为引领空天防御事业新发展,孵化创新性关键技术与颠覆性构想,由国防科技工业空天防御创新中心、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分会和国防科技大学自动目标识别(ATR)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全国性赛事——第三届“空天杯”全国创新创意大赛将于2021年5月至8月举办,重点面向高校、研究院/所学生,同时向全社会组织及个人开放,为航天航空爱好者提供公平竞技和学习交流的舞台。组织机构1.指导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国防科技大学。2.主办单位:国防科技工业空天防御创新中心、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飞行器分会、国防科技大学自动目标识别(ATR)重点实验室。3.承办单位: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中国航天科工十院十部、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4.协办单位:国防科技创新基地战略联盟、航天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毫米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光学辐射重点实验室、电磁散射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TR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ATR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ATR重点实验室、电子科技大学ATR重点实验室。5.技术合作单位:DaoCloud上海道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赛特点1.与国内飞行器设计与目标识别领域大师级专家零距离接触、深度交流的机会;2.获奖项目有机会获得主办方资助,助推创意落地或孵化国家级创新项目;3.获奖团队成员有机会获得主办工业部门就业面试机会;4.获奖研究生有机会获得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申请审核制博士研究生资格;5.优秀作品按要求整理后择优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于《现代防御技术》《航空兵器》《系统仿真学报》《控制、自动化与信息科学国际会议ICCAIS2021》《Sensors》等会议期刊。大赛命题本次大赛面向未来空天防御应用,以“智能”为主轴主线,设置两个命题,开展创新性设计与算法比测,孵化创新性关键技术与颠覆性构想。命题1:飞行器创新创意设计“空天杯”创新创意大赛主题项目,瞄准未来空天应用需求,以空天飞行器(非卫星)为主要创新设计对象,围绕智能技术,飞行器专项组成技术等方面,开放提出新概念、新功能、新技术、新模式设计,命题共设置两个赛道。赛道1:智能飞行器系统设计围绕空天飞行器智能化、新功能、多形态等创意热点,提出概念颠覆,求变求新,逻辑合理,技术前沿,面向未来空天应用的空天飞行系统概念设计,为未来空天技术发展,空天能力博弈注入新的思想,鼓励针对具体目标,进行设计及应用案例分析。赛道2:智能专项技术应用研究针对新概念空天飞行系统专项技术组成结合智能化、新功能、多形态的概念需求,围绕新概念飞行机理及推进技术、智能化技术在探测、信息处理、控制、导航、动力等空天专项领域应用开展创新研究。请根据以上描述,任选一赛道,开展飞行器创新设计或专项技术应用研究,构想应用前景、形成技术方案。方案可涉及描述的一项或几项,也可另辟蹊径,鼓励有实物支撑验证。命题2:探测识别算法挑战围绕复杂地面背景下目标探测识别领域的若干难题,针对发布的场景与数据集,开展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算法研究,进行算法比测。本次大赛针对地面目标(车辆)检测识别问题,共设置三个赛道:赛道1:射频目标识别瞄准射频目标识别主题,针对传感器、土地、草地或城镇等杂波背景,以及不同类型车辆目标,请选手根据大赛设置的某一特定场景,通过算法设计,开展射频目标识别。赛道2:光学目标识别瞄准光学图像自动识别主题,从红外航拍视频数据中检测出地面某一型目标。请选手根据大赛设置的某一特定场景,通过算法设计,开展光学目标识别。赛道3:光学目标识别对抗瞄准光学图像自动识别对抗主题,通过算法改变红外图像数据、降低目标被检测识别的概率。请选手根据大赛设置的某一特定场景,通过算法设计,降低目标被检测识别的概率。请根据以上描述,任选一赛道,根据比赛方提供的场景描述和开放数据,完成算法设计、描述与实现。参赛方式1.报名要求参赛人员必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公民。参赛人员不论专业、学历、年龄,均可以个人或团队方式(每个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报名参赛。鼓励不同高校、不同工业部门、不同专业间跨界合作,协同创新,鼓励高校教师亲自参与。一支队伍只能报名一个命题的其中任意一个赛道;同一名选手只能参加一支队伍。2.报名方式采用网络平台报名方式,登陆数据开放平台网站(www.atrdata.cn),进行以下操作:(1)注册账号,填写相关信息;(2)用户选择“赛事管理”中相应的比赛“查看详情”;(3)点击“我要加入”可直接“创建团队”,也可以接受其他用户的邀请“加入团队”,所有成员同意加入队伍后才可创建团队,待后台审批通过后,团队创建成功。(4)平台发送邮件通知团队成员团队创建成功,队长登陆网站选择赛道进行报名,报名成功后即可参加比赛。3.报名截止时间:2021年5月31日。4.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敦晓彪:010-68765399,18310991933傅瑞罡:0731-87003432,18807402943姜虹旭:0851-88697386,18096030534李贺:010-68386600,15652394961王瑾:010-68764761,19930130029作品要求1.作品形式要求(1)命题1飞行器创新创意设计:初赛:方案报告、图片、其它电子材料;决赛:方案报告、图片、汇报ppt、其它电子材料、模型或原理样机等实物设计与展示。(2)命题2探测识别算法挑战:初赛:方案报告、图片、算法源代码和可执行程序、其它电子材料;决赛:方案报告图片、算法源代码和可执行程序、汇报ppt或视频、其它电子材料。2.技术要求⑴方案描述:a)“飞行器创新创意设计”的方案描述应包含飞行器各项参数、任务使命、飞行性能、关键分系统组成、技术途径、方案特点等方面,可通过整体和各部位的三维视图展示作品;b)“探测识别算法挑战”的方案描述应包含所用算法的原理框图、理论模型、算法步骤和效果展示等方面;⑵创新性分析:通过与国内外现有或正在研发的同类产品或算法对比,评估作品的创新性。⑶可行性分析:根据国内技术基础和可预见到的技术发展水平,分析作品方案的技术原理可行性以及产品可实现性;⑷应用性分析:分析作品应用需求和应用方向,评估应用价值;⑸其它要求:鼓励通过实物、模型、动画、视频等展示作品,并配以相应文字说明。3.提交要求⑴文件组成要求作品由作品简介、作品照片、设计报告和其他相关文件组成,总大小不得超过50M。①简介(Word版):500字以内,包括项目简介及创新点介绍,可包含不超过4张图片,总篇幅不得超过2页,命名为:“01-学校(或单位)名称-作品题目-作品简介.doc”。②图片:包含5张图片,其中4张是作品相关的图片,1张是参赛团队的照片,单张图片大小在5M以内,命名为:“02-学校(或单位)名称-作品题目-图片1/2/3/4/5.jpg”。③方案报告:方案报告(Word版):建议8000字以内,按照大赛主办方提供的模板编写,应包括作品要求中的相关内容,命名为:“03-学校(或单位)名称-作品题目-作品设计报告.doc”。方案报告(PDF版):要求内容、排版等与方案报告(Word版)相同,命名为:“03-学校(或单位)名称-作品题目-作品设计报告.pdf”。④其它相关文件:如Pro-E/AutoCAD等设计文件(如飞行器外形三视图、部位安排图等)、算例源码(与设计报告中关键结果密切相关的程序和代码等以压缩包形式提交,不含算法挑战专题的软件代码)以及其他与作品相关的文件等,命名为:“04-学校(或单位)名称-作品题目-XXX(内容名称).zip”。⑤命题2——“探测识别算法挑战”的软件可采用Python、C/C++、Matlab等语言编写,具备导入数据、自动运行和数据保存等功能。采用其他编程语言或使用特殊函数库/工具包的作品,代码/程序中应包含库文件或者采用容器技术进行封装,以确保可在线运行。具体的数据输入输出文件的格式说明与数据导入例程请登录数据开放平台网站(www.atrdata.cn),进入“使用规范”查看。⑵作品文件夹命名要求文件夹名称为“学校(或单位)名称-作品题目”,参赛团队将作品文件夹进行压缩,压缩文件名为“学校(或单位)名称-作品题目.zip”。⑶文件编辑器要求作品简介和作品设计报告(Word版)应使用Word2003以上版本编辑,作品设计报告(PDF版)可用AdobePDF阅读器打开,提交作品中图片一般为JPG文件。4.提交方式(1)大赛作品采用在注册网站在线方式提交;(2)2个命题的文档类作品应于大赛规定的截至日24时前完成提交,一旦提交,则不能更改;(3)命题2的比测采用在线测试和在线提交的方式。注册用户可通过在线提供的测试数据和运行环境进行算法性能测试与调试,确认无误后进行提交;随后将由程序进行自动测试并返回测试结果和评分;根据反馈可修正并改进作品,每支队伍在每个赛段(初赛和决赛)均有3次提交机会(取最高分);提交窗口将于6月10日开启,于大赛规定截至日24点关闭。评审标准1.作品评审方式初赛评审阶段根据专题和参赛作品数量分若干小组进行,其中:“飞行器创新创意设计”专题采用函审方式,“探测识别算法挑战”专题采用数据在线测试方式。决赛作品评审通过现场答辩进行,现场打分、现场公布结果、现场颁奖。决赛时所有作品的评分同初赛评分无关,其中:“飞行器创新创意设计”专题根据现场打分排序;“探测识别算法挑战”专题根据数据在线测试评分和现场打分综合排序。2.打分评审标准(1)材料的完整、清晰和明确性,表现形式(10%);(2)创新性和技术融合性(40%);(3)方案设计深度及技术可行性(30%);(4)应用前景(20%)。3.在线测试评分细则评分由算法描述和现场展示、比测验证两部分组成。(1)算法描述(初赛/决赛)和现场展示(决赛)占30分,评审标准参见命题1标准;(2)比测验证占70分,评审细则在报名资格确认后将随测试数据、场景描述等资料在线公布。奖项设置大赛两个命题分两组评审,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胜奖,同时设立优秀组织奖,并根据参赛项目具体情况提取特等奖。奖项设置具体如下:1.特等奖一名:奖金10万元、证书、奖杯(从一等奖中提名选出,可空缺)2.一等奖两名:奖金5万元、证书、奖杯(若产生特等奖,则一等奖名额减少一名)3.二等奖四名:奖金3万元、证书、奖杯;4.三等奖六名:奖金1万元、证书、奖杯;5.优胜奖若干名:奖金2000元、证书、奖杯;6.优秀组织奖若干名:证书、奖杯。赛程及时间安排1.赛程设置⑴初赛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审。(2)决赛决赛分为导师辅导及作品完善和现场答辩两个阶段。a)导师辅导及作品完善阶段:安排导师对进入决赛的团队或个人进行伴随式辅导,导师与参赛选手组成新的协同创新团队,使作品在应用需求的牵引,更具实用价值,同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提高可实现性。b)决赛现场答辩阶段:现场宣讲、现场评审答辩、现场计分、现场公布结果并现场颁奖;c)举办地点:贵阳。2.时间安排a)5月31日,报名截止;b)6月10日,初赛作品提交窗口开放;c)7月10日,初赛作品提交窗口关闭;d)7月20日,初赛评审完成;e)7月31日,发布决赛入围名单,决赛作品提交窗口开放;f)8月25日,决赛作品提交窗口关闭;g)8月31日之前,举办决赛。特别申明㈠参赛作品应具原创性,无知识产权争议,参赛团队必须签署作品原创性证明和知识有限使用权声明。组委会对因知识产权引起的任何实际侵权概不负责。大赛组委会拥有参赛作品知识有限使用权,有权对作品进行编辑、使用。㈡本次大赛为非涉密活动,参赛作品不应涉及国家秘密事项。凡上报的参赛作品需要提供单位保密审查表,即视为参赛的单位、个人已确认作品不涉密,参赛选手或作品违反保密规定导致的后果由参赛单位、个人承担,组委会概不负责。㈢未入围决赛作品不再另行告知,不予退还参赛作品。㈣大赛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1-05-24

2021年全国大学生健康科普大赛

2021年全国大学生健康科普大赛作品报送截止时间:2021年6月27日各有关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号召,加强青年学生对公共卫生领域的了解,动员和激励广大高等院校尤其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在校学生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搭建大学生科学传播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共同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大学生健康科普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组织机构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承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创新与科普教育培训基地(玉溪)、保健时报社。二、大赛内容参赛队伍可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主题,自拟题目进行作品创作:1.疫苗相关主题(如新冠疫苗及大学生群体关注的其他疫苗、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疫苗生产研发等);2.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素养相关主题(如近视防控、合理膳食、心理健康、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等)。三、参赛对象本次大赛面向全国高校征集围绕主题创作的健康科普作品,各高校推荐在校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以个人或团队(不超过3人)组团参赛。四、参赛流程(一)组建团队。各高校组织在校大学生组队,每个学院可推荐不超过3支健康科普团队,每队成员1-3名参赛。(二)提交作品及选送表(附件2)。每支参赛团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根据所选主题和要求完成作品创作,提交1部参赛作品。各院校对参赛作品的科学性、政治性等进行审核,并于2021年6月27日前将参赛作品及选送表word版和签字盖章扫描版一并发送至主办方邮箱chinacdcxueshubu@163.com。提交文件以“大学生健康科普大赛+院校+作品名称”命名。(三)在线培训。主办方将在6月上旬组织人员师资在线开展赛前培训(自愿参加,具体时间请关注公众号“中华预防医学会微平台”,亦可浏览往届大赛作品展播)。五、作品要求参赛队伍立足所学专业,结合自身兴趣,选取主题,以世界卫生组织(https://www.who.int)、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http://www.nhc.gov.cn)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ttp://www.chinacdc.cn)等权威机构官方网站提供的相关信息为参考,完成健康科普作品创作。作品题材分为短视频和图文漫画两大类。短视频时长不超过4分钟,图像尺寸不小于720×576,保持画面音质清晰,字幕及配音得当,可供后续传播使用;漫画类作品可以是一图读懂或是一组不少于4张的科普漫画,要点突出、构图合理,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具体详见附件1。六、作品评审(一)主办方对作品进行形式审查后,组织专家对经过初筛的作品进行初评,通过初评的作品将在中华预防医学会微平台或相关平台进行网络投票。(二)网络投票后组织专家对作品进行复评,综合网络投票结果及专家评审意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予以奖励并发放证书。(三)获奖作品将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保健时报各新媒体平台进行展播,并向中国科协等相关平台、权威媒体推送。七、奖项设置(一)作品奖项设置:按形式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1.短视频类:一等奖(1名):每项奖金5000元和证书;二等奖(3名):每项奖金3000元和证书;三等奖(5名):每项奖金1000元和证书;优秀奖(若干):证书。2.图文漫画类:一等奖(1名):每项奖金4000元和证书;二等奖(3名):每项奖金2000元和证书;三等奖(5名):每项奖金800元和证书;优秀奖(若干):证书。(二)优秀组织奖。大赛对组织工作表现突出的高校予以表彰,由大赛组委会及专家评委根据选送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等评审确定。八、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联系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宜准联系电话:17824910419联系人:中华预防医学会刘涵李川,联系电话:010-84017413邮箱:chinacdcxueshubu@163.com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华威里25号5012室2021年全国大学生健康科普大赛作品选送表.docx2021年全国大学生健康科普大赛作品要求与参赛须知.docx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1-05-22

【报名倒计时】2021年第五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

2021年第五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报名截止日期:2021年5月31日大赛官网:http://puyi.52jingsai.com/一、大赛前言为响应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实施和推广,“普译奖”系列赛以语言运用为导向,旨在为中国大学生发挥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平台。“普译奖”作为外语类品牌赛事,已成功举办四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及三届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吸引全国1500多所高校近40万人参加,受到各高校及英语研习机构的广泛好评。现在此基础上由《海外英语》杂志联合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172校园活动网主办,各高校外语研究机构共同协办2021年第五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二、组织机构组织单位:“普译奖”活动组委会主办单位:《海外英语》杂志联合主办单位: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172校园活动网高校协办单位:柳州工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翻译教研室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财经大学英语联合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Together英语协会常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英语沙龙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会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创行青年江苏师范大学时代先锋志愿者服务队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传媒学院学生会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滨州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会河南理工大学大学生英语协会淮阴工学院英语沙龙协会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学院团委学生会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部学生会科创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现代商务技术学院吉利学院福州工商学院英语协会临沂大学外语演讲协会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现代商务技术学院江西服装学院英语教研室(持续增加中)三、参赛对象全国在校大学生(包括高职高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四、比赛详情:(一)流程1、报名阶段(2021年2月20日-5月31日)说明:登录大赛官网(http://puyi.52jingsai.com/),注册并填写个人信息,选择报名组别(组别A:英译汉、组别B:汉译英)。参赛选手可参加其中一个组别,也可两个组别都参加,报名费30元/组。2、初赛阶段(2021年5月25日9:00-5月31日17:00)说明:已报名选手登录官网,查看翻译题目,并在初赛截止前提交译文作品。3、初赛评审阶段(2021年6月1日-6月20日)说明:初赛结果于6月20日11:00在官网公布,各参赛选手可登录官网查询。4、决赛阶段(2021年6月26日)组别A(英译汉):2021年6月26日上午10:00-11:00组别B(汉译英):2021年6月26日下午15:00-16:005、决赛评审阶段(2021年6月26日-7月10日)说明:决赛获奖于7月10日11:00在官网公示,各参赛选手可登录官网查询。6、颁奖阶段(2021年7月10日后)(二)赛题说明(三)参赛费用初赛报名费30元/组别,用于组织比赛、专家评审等。五、评审标准说明:1.比赛初赛采取“人工智能+专业老师”评审,决赛采取“人工智能+专业老师评审+翻译专家”评审。决赛评审将对所有译文进行人工智能筛查初审,人工智能主要针对译文是否使用软件翻译等情况。接下来则由组委会和各高校协办单位的专业老师进行复审。最后由翻译专家组成的大赛评审委员会负责参赛作品的终审工作。2.参赛译文一经发现作弊情况(包含但不限于软件翻译、抄袭、雷同、代写),即取消参赛者作品评审及获奖资格。六、奖项设置七、联系方式大赛官网:http://puyi.52jingsai.com/1、比赛咨询:QQ1:2807394467(个人参赛咨询)QQ2:2765208071(协办单位及志愿者咨询)2、比赛合作:龙老师173332706043、比赛选手交流群:4702865914、微信公众号:新生班八、其他说明1、比赛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组别,报名费30元/组别。参赛选手可参加其中一个组别,也可两个组别都参加,初赛报名组别即为决赛组别。获得决赛参赛资格无需另外缴费。2、参赛选手应秉持诚信态度,保证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作弊。如经组委会查实有抄袭或作弊情况,将取消该选手参赛资格。3、参赛选手应妥善保存参赛译文,勿在报刊、网络等任何媒体或以任何方式公布,违者取消参赛资格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4、距离初赛赛题公布的倒数第三天开始概不受理退费。如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赛事无法继续进行,大赛将自行终止。搜索复制
2021-05-17

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

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报名表提交时间:2021年5月20日前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简称“等离子体科创赛(InnovationContestonPlasma:ICP)”),以“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驱动发展”为特色。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种形态,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其研究和应用涉及到电气、物理、化学、能源、环境、生物、医学、材料、空天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该竞赛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聚焦等离子体及其应用的前沿和热点,引导大学生开展等离子体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学科交叉创新的素质和能力,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的有效衔接,促进等离子体与环境保护、低碳能源、先进制造、环保农业、生命健康、空天海洋、先进材料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决赛将与等离子体学科交叉应用专题研讨会同时举办,将产生深远影响。主办单位: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中国宇航学会电推进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一、竞赛主题与赛道竞赛主题:等离子体的生命健康、环境保护、低碳能源、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应用。针对竞赛主题,设置5个赛道:(1)综合创新赛道: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相关的创意和创新作品。例如,等离子体基础理论分析、等离子体建模仿真、等离子体诊断、等离子体源设计、等离子体驱动源,以及等离子体的其他创意创新应用设计等。(2)低碳能源赛道:面向等离子体的清洁能源转化、新能源材料处理,以及等离子体在碳捕集、利用、封存与减排等领域的应用。等离子体低碳能源赛道作品,建议结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3)绿色环保赛道:面向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土壤修复、污水处理、空气净化、农业固氮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作品。等离子体绿色环保赛道作品,建议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4)生命健康赛道:面向等离子体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消毒杀菌、生物诱变、环保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应用作品。等离子体生命健康赛道作品,建议紧密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命健康保障理念”。(5)科技前沿赛道:面向等离子体工业应用(如集成电路加工、薄膜处理等),以及等离子体电推进、流动控制、电磁动能转化、脉冲功率、电磁波吸收、太赫兹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作品。等离子体科技前沿赛道作品,建议联系国家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二、竞赛规则1.参赛队伍(1)全日制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团队形式参赛,每支队伍2-7名队员,可以跨年级、跨学科和跨学校组队;每位学生只能参加1支参赛队伍;每队指导教师不超过2名。(2)每支队伍报名费500元;进入决赛的队伍,另缴费注册费1000元(包含2名参赛者的注册费、资料费和餐饮费);汇款方式将在第二轮通知发布。2.参赛单位每个单位限报5-10项作品(专委会委员单位限报10项,其它单位限报5项;研究生作品不超过50%,无本科生的单位可全推荐研究生),需提交“参赛单位报名表(附件1)”。3.作品申报参赛作品为当年完成,并在规定时间上交。重点支持在校本科生参赛,鼓励在校研究生参赛。参赛作品为学生原创,谢绝导师课题参赛。作品不涉密,不与往届获奖作品雷同。网评材料包含:微视频(3分钟内,50M以内)、参赛作品申报书(含独创承诺,附件2)、研究报告书(附件3)、其他附件(10M以内)。4.作品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对作品进行初审和终审,并确定获奖名单。三、竞赛日程与安排1.2021年5月20日前,参赛单位将“参赛单位报名表(附件1)”电子文档以及盖公章的扫描件,以邮件名为“XX-参赛单位报名表”发送到组委会邮箱:icp2021@126.com。2.2021年5-6月,作品申报阶段。各参赛院校开展校内选拔赛,并向全国赛组委会提交作品的网评材料(全国赛网站填报方法,将在第二轮通知给出,并派发作品编号)。3.2021年7-8月,作品评审阶段。竞赛委员会组织专家完成网络评审,选出优秀作品参加会议评审,确定入围全国决赛作品。4.2021年8-9月,在南京市举行作品终审和决赛。为丰富决赛活动内容,将同时举办“等离子体学科交叉应用专题研讨会”。四、奖项设置1.本次竞赛设全国特等奖(可空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秀奖。2.对竞赛组织表现突出的单位授予“优秀组织单位奖”。五、联系方式1.竞赛联系人陈秉岩(河海大学)18605191221章程(电工学会等离子体专委会)010-825472942.竞赛联系邮箱:icp2021@126.com3.纸质材料寄送: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佛城西路8号,河海大学理学院,收件人:何湘,电话:13770323978,邮编:211100。4.竞赛交流QQ群各单位领队加入QQ群:901688807(2021等离子体科创赛),关注竞赛通知。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信息版权及活动解释权归主办单位所有,我迅速评审系统软件仅作媒体支持。
2021-04-25